本書全面介紹了電化學的基本原理, 詳細闡述了電化學的基礎理論。本書以能量轉移及電子動力學為出發(fā)點, 闡明了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化學變化方向和平衡, 詳細介紹了電能和電位對光電化學中反應的影響機理, 解析了電子移動速度的活化能量, 也介紹了目前主要的電化學研究方法及表征手段, 能夠為讀者建立正確的電化學知識體系奠定基礎。
原著問世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達十多次重印,很多高校都選用本書作為“電化學原理”和“電化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目前,國內關于電化學的系統(tǒng)性教材還比較少,本書可作為從事電化學和電分析化學領域研究和應用人員的必備基礎書。本書內容豐富,數據和理論新穎,結構嚴謹。書中包括大量的習題和實例,并附有較新的參考文獻,非常便于學習。
《電子移動的化學—電化學入門》譯自系列叢書《化學家的基礎課程》(日語)。本系列叢書由15卷組成,內容涉及化學研究中的交叉性基礎知識。本書主要面向即將開始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工業(yè)界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以及大學和中學的化學教師等。本系列叢書有一個特點,即書作者盡量避免使用枯澀難懂的學術術語,目的是不在各領域和學科之間制造語言障礙。這點可以從《電子移動的化學—電化學入門》原書中窺見一斑,也是我們翻譯中重點關注的部分。但中譯本是否實現了這個目標,就要看讀者的反饋了。
中譯本主譯張延榮博士/教授于2005—2007年在東京大學渡邊 正研究室進行為期2年的COE特別研究員工作,這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實際上是那時候翻譯的,也得到了渡邊老師親自的答疑解惑。渡邊老師曾為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化學會副會長,是一位博學的學者。他從30歲左右開始撰寫、翻譯有關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書籍。在他60歲從東京大學退休之際,出版了超過150部有關專著。渡邊老師留給我印象*深的一件事是,因為從事環(huán)境領域的研究,他放棄了*喜歡的車輛駕駛,因為“一邊開著車(制造空氣污染)一邊談環(huán)境保護,樣子太丑”。
這本書目前在日本已再版30多次,是*暢銷的電化學參考書。除了電化學的基礎知識,有關光化學的知識也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渡邊老師喜歡以數字說事,其嚴謹的治學理念也反映在了本書的內容中,希望有助于讀者對電化學知識的準確理解。
盡管歷時很久,在此期間不斷修正,但難免錯誤和不當之處,敬請讀者諒解。
張延榮,女,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1990年畢業(yè)于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系分析儀器專業(yè),1996年獲得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專業(yè)在職碩士學位,2000年以國家公派身份前往日本留學,2004年獲得日本宇都宮大學能源—環(huán)境化學專業(yè)的博士學位,2004年起擔任日本宇都宮大學官產學連攜研究員,2005年到2007年,被聘為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COE特別研究員,2007年歸國至今任教于華中科技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主要從事環(huán)境功能材料、電催化、水污染控制化學(高級氧化)、儲能材料等的研究及應用工作。
序章 忘記曾經學過的電化學
第I部分 平衡論
第1章 能量和化學平衡
1.1 一切變化都伴隨有能量的轉換 /11
1.2 能量和單位 /12
1.2.1 SI單位 /12
1.2.2 能量和力 /13
1.3 物質所具有的能量 /14
1.3.1 內能和焓 /14
1.3.2 焓變(ΔH)與中學化學中的“反應熱” /15
1.3.3-焓和摩爾吉布斯自由能 /16
1.3.4 標準摩爾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17
1.4 化學勢和平衡 /19
1.4.1 化學勢 /19
1.4.2 平衡條件質量作用定律 /22
1.5 荷電物質的能量 /23
1.5.1 電能 /23
1.5.2 電壓和電位 /23
1.5.3 能量單位--電子伏 /24
第2章 標準電極電位
2.1 所謂的標準電極 /27
2.1.1.電壓的分配 /27
2.1.2 參比電極 /29
2.1.3 使用參比電極的電位測定和控制 /29
2.1.4、參比申極的條件 /29
2.1.5 參比電極的類型 /30
2.1.6 三電極體系 /33
2.2 發(fā)生在電極表面的電子轉移 /34
2.2.1 金屬中的電子狀態(tài) /34
2.2.2 可作為工作電極的金屬 /35
2.2.3:電解液中的物質能量狀態(tài) /37
2.2.4 發(fā)生在電極界面的電子轉移 /38
2.3 標準電極電位E /39
2.3.1 E”的定義 /39
2.3.2 平衡式和E的表達方式 /40
2.3.3 E"的稱呼 /40
2.4 標準電極電位的數據 /41
2.4.1.氧化還原能力的極限 /41
2.4.2 金屬的還原能力 /41
2.4.3 化學反應的自發(fā)方向 /46
2.4.4:電池的*大電動勢 /47
2.4.5 電解所需的*小電壓 /48
2.4.6 固體的溶度積 /49
2.5 如何確定標準電極電位 /50
2.5.1.精密測量 /50
2.5.2 通過熱力學數據計算得到 /51
2.5.3 理論與現實之差 /54
第3章 能斯特方程
3.1 電化學勢 /57
3.1.1 化學平衡的條件 /57
3.1.2 含有荷電物質的平衡 /57
3.2 能斯特方程 /58
3.2.1 能斯特方程 /58
3.2.2 活度(濃度)影響電位的具體例子 /59
3.3 能斯特方程的應用 /60
3.3.1 pH值的測定 /60
3.3.2 離子選擇電極 /63
3.3.3 確定E /64
3.3.4 電池的電動勢,電解所需的電壓 /65
3.3.5 物質的電位-pH 值圖 /66
第4章 光和電化學
4.1 光是具有能量的粒子 /68
4.1.1 電磁波、光、光子 /68
4.1.2 用數字了解光 /69
4.2 光的吸收 /70
4.2.1 1個分子(原子)吸收1個光子 /70
4.2.2 基態(tài)和激發(fā)態(tài) /71
4.3 光激發(fā)和電子遷移 /72
4.3.1 激發(fā)狀態(tài) /72
4.3.2 光激發(fā)和氧化還原能力 /74
43.3 光電子遷移示例 /75
第5章 光合成--天然電化學過程
5.1 光合成概述 /80
5.1.1 生物史及光合成 /80
5.1.2 人類社會與光合成 /81
5.1.3 總碳循環(huán)及光合成 /82
5.1.4 地球總體光合作用的轉換效率 /82
5.2 光合作用的場所和反應 /82
5.2.1 葉綠體和細胞壁 /82
5.2.2 光反應 /83
5.2.3 暗反應 /84
5.3 光合作用的太陽能轉換效率 /84
5.3.1 光合作用初期的轉換效率 /85
5.3.2 總反應的轉換效率 /86
5.3.3 實際轉換效率 /87
5.3.4 轉換效率和有機物生產 /87
第Ⅱ部分 動力學
第6章 化學反應路徑
6.1 不考慮反應速率 /92
6.1.1 不可思議的金剛石 /92
6.1.2 化學反應及登山 /93
6.1.3 平衡論和動力學 /93
6.2 能量 /94
6.2.1 反應圖 /94
6.2.2 超越鞍點 /94
6.3 反應坐標及能量曲線 /97
6.3.1 反應路徑的平面表示 /97
6.3.2 能量曲線形式 /97
6.3.3 活化狀態(tài)及活化能 /97
6.4 平衡狀態(tài)是平靜的暴風雨 /98
6.4.1 平衡狀態(tài) /98
6.4.2 從能量圖看平衡 /98
6.5 能量壁壘與反應速率 /99
第7章 電極反應的路徑
7.1 發(fā)射到真空的電子 /101
7.1.1 熱電子發(fā)射 /101
7.1.2 電場作用下的電子發(fā)射 /101
7.2 金屬-溶質分子間的電子移動(平衡狀態(tài)) /102
7.2.1 電子在溶液與真空中的不同 /102
7.2.2 溶液體系和電極體系的不同 /103
7.2.3 平衡體系和交換電流 /103
7.3 界面電子移動 /104
7.3.1 用能量曲線分析電極反應 /104
7.3.2 如果改變電極電位 /105
7.3.3 電極反應速率和電流 /106
7.3.4 決定電流大小的因素 /106
7.3.5 電流和電位的關系,Bulter-Volmer 公式 /106
7.3.6 塔菲爾曲線 /108
7.3.7 過電位 /109
7.4 電子移動和物質傳輸的關系 /110
7.4.1 電流的*大值 /110
7.4.2 物質傳輸和電流 /110
7.4.3 擴散 /110
第8章 活化能
8.1 電子轉移的兩種形式 /113
8.1.1 “簡單”反應與“高級”反應 /113
8.1.2 弱相互作用的電子移動過程 /113
8.1.3 強相互作用的電子移動 /114
8.1.4 溶液中的電子移動 /115
8.2 分子中的電子能量 /116
8.2.1 運動的電子和靜止的原子核 /116
8.2.2 變寬的電子能級 /117
8.3 活化能 /119
8.3.1 分子相互靠近 /119
8.3.2 能量一致 /120
83.3 形成活化狀態(tài) /120
8.3.4:分子的有效碰撞概率 /121
8.3.5 電子的隧道效應 /122
8.3.6 分子間電子移動的模型 /123
8.3.7 電子反應模型 /123
8.4 重組能 /124
8.4.1 假設只是電子運動 /124
8.4.2 重組能 /125
8.4.3 重組能的估算 /125
8.5 電子移動速率的估算 /127
8.5.1 活化能與重組能的關系 /127
8.5.2 活化能和 ΔG的關系 /128
8.5.3 與Butler-Volmer 公式的關聯 /128
8.5.4:與實驗結果的比較 /128
8.5.5 交換電流密度的預測 /130
8.6 電極的電子轉移圖 /131
8.6.1 電極電子能量狀態(tài) /131
8.6.2,氧化還原分子的狀態(tài)密度 /131
8.6.3 電流 /132
8.6.4 平衡狀態(tài) /133
8.6.5 偏離平衡電位 /133
8.6.6 如果電子轉移持續(xù)進行 /133
8.7 單電子轉移反應 /135
第9章 分子及離子的傳輸
9.1 物質的傳輸 /138
9.1.1 電極反應進行時 /138
9.1.2 擴散 /138
9.1.3 擴散方程 /139
9.2 用肉眼觀察濃度分布 /141
9.2.1 光的干涉 /141
9.2.2 觀測例 /142
9.3 電流的大小電物質傳質速率決定 /143
9.3.1 電極表面濃度為零 /143
9.3.2 由擴散控制的電流 /143
9.3.3 電流和時間的關系 /144
9.3.4 施加電壓于電極后 /145
9.4 循環(huán)伏安法 /146
9.4.1 電位掃描 /146
9.4.2 電流-電位曲線--循環(huán)伏安圖 /147
9.4.3 循環(huán)伏安圖 /147
9.4.4 不可逆反應的循環(huán)伏安圖 /149
第 10章 表面反應的世界
10.1 固定在電極表面的分子的電極反應 /150
10.1.1 電解電流的大小 /150
10.1.2申極表面單分子層的循環(huán)伏安圖 /151
10.2 水的分解:氫氣和氫氣的生成 /152
10.2.1 氫氣的生成 /152
10.2.2 電極材料決定反應速率 /153
10.2.3 水和重水的差別 /154
10.2.4氧氣的生成 /154
10.3 金屬的欠電位沉積 /155
10.3.1 過早發(fā)生的反應 /155
10.3.2 欠電位還原發(fā)生的條件 /155
10.3.3 形成單原子層的電量 /156
10.4 有節(jié)奏的電極反應 /156
10.4.1 電位振蕩現象 /156
10.4.2 甲醛的氧化路徑 /157
10.4.3 電位振蕩的原因 /158
10.5 探測電極表面 /158
10.5.1 對表面原子構造敏感的反應 /158
10.5.2 用激光探測電極表面 /159
10.5.3 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技術 /159
10.5.4 展望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