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guī)范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系;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是先生研究中國中古史的杰作,對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論述,博大處浩浩乎無涯際,綜觀全史,上溯西晉、南北朝與隋世,下訖唐以后之變化。而此浩無涯際的宏觀之學,全從先生精深獨到的細微處見精神,以小而見大也。
《宋代職官通考》是“宋學”資深專家李之亮教授耗時二十余年編撰的一部大型工具書,全書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宋代京朝官通考》,較為詳盡地記錄了上起宰相、下至在朝廷供職的主要官員任免去留實況,第二部分為《宋代路分官通考》,編排輯錄了兩宋時期設在中央之下、州郡之上的各路分官員及類路分官員(如發(fā)運司、提舉市舶司、提點
本書深入分析了隋唐的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各種紛繁復雜的制度的淵源。
本書是一本實用性韜略奇書,由唐代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于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并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的謀略全書。
“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又稱“延安農村調查團”)所進行的晉陜調查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之后又一次非常重要的社會調查,收集和整理的資料是研究三四十年代晉陜農村社會經濟演變的最重要的史料。調查既涵蓋了農村租佃、借貸和雇傭等主要生產關系,又對土地、人口、勞動力、農業(yè)資本及耕作與分配等生產力狀況進行了細致普查,尤其關注了當時生產力
《中國歷代黨爭史》是有關中國古代黨派之爭的專門史著作。該書分序論、本論、結論。本論含十章:先秦學派之爭,漢末鉤黨之獄,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與方輿之見,有唐中葉以后牛李黨之傾軋,北宋中葉以后新舊黨之競爭,北宋末年之和戰(zhàn)論,南宋初年之和戰(zhàn)論,南宋中年偽學之禁,明末東林黨之禍,清末帝后黨之爭。書中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國歷史上
徐式圭的《中國監(jiān)察史略》介紹中國監(jiān)察出現前的官吏狀態(tài),監(jiān)察的由來、全盛、沒落及復興等。主要內容有未有監(jiān)察以前的官吏狀態(tài),監(jiān)察名稱的沿革,監(jiān)察成長的初期,魏晉監(jiān)察的僅存,十六國監(jiān)察拾零,監(jiān)察的全盛時期,五代監(jiān)察的沒落,監(jiān)察的復興時代,都察院的監(jiān)察時代,共和政治下的監(jiān)察,諫義大夫,臺諫的分和問題等。
本書旨在考察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實施行政機構改革的全過程,分析國民政府為實現“建國”任務而做的努力,如開放政權、成立民意機構、厘定事權、精簡機構、裁汰冗員等。戰(zhàn)時改革有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步驟,體現了行政領域的制度化與現代化傾向,體現了國民黨權威人物對完成“建國”的強烈愿望。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豫湘桂大潰敗后改革被迫中斷,
隋唐以降,山東士族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優(yōu)勢受到極大削弱;但其文化氣質卻在新的環(huán)境之下顯示出了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成為其保持社會聲望的主要途徑,而這種局面的形成即始于隋唐之際的變革時期。同時,隋唐之際,對于山東士族而言,其所依托的政治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山東士族的文化面貌也出現了變遷與堅守相互交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