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阿波羅八號拍攝的著名“地出”照片展開,作者從歷史學家的角度深入闡述了人類在第一次完整見識地球的全貌后,對地球、對自身產生的全新的領悟。作者打破傳統(tǒng),并非沿著時間順序,陳述人類技術的發(fā)展史,而是在著重講述“地出”照片之后,整個人類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宇宙觀:從38萬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類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類只有
黑洞是空間和時間中引力、量子物理學和熱力學定律碰撞的地方。在這本備受期待的開創(chuàng)性新書中,布萊恩·考克斯教授和杰夫·福修教授將帶你深入了解與黑洞有關的一切,這是一場跨越了一個世紀的物理學前沿研究之旅,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等人,作者最終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我們的世界可能像一臺巨大的量子計算機一樣運
在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中,班大為闡述了星象學如何從一開始就塑造了中國文化,以及它如何影響中國的藝術、建筑、歷法、神話、政治和軍事決策等。本書研究了考古發(fā)現(xiàn)、古典文獻、銘文和古文字等廣泛的資料,記錄了從新石器時晚期到清朝晚期天文現(xiàn)象在天朝發(fā)展中的作用,闡釋了天文現(xiàn)象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中國文明。班大為對中國傳統(tǒng)星象學的研究是
本書取名天歷探原,意指探究中國古代天文歷法本初原貌之意。作者結合考古成果和傳世文獻,指出中國古代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帝與五帝等文化現(xiàn)象首先是一種天文現(xiàn)象,提出古人對于太一信仰即是對天的信仰,并對四季、四時、置閏、陽歷、陰陽合歷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還指出,天文歷法的知識在騶衍、呂不韋等人的演繹下介入
本書系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策展筆記叢書之一種,旨在提煉、整理展覽的創(chuàng)新思路、實踐經驗與示范意義,提高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整體水平,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書以上海天文館基本陳列為依托,全面真實地梳理和記錄展覽籌備過程,多角度地解析和呈現(xiàn)展覽本體,并對展覽內涵和學術價值進行深度詮釋。本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出現(xiàn)了一個高潮,西方的科學知識大規(guī)模的傳入中國。這一時期大量新的天文概念、天文數(shù)據(jù)以及計算方法涌現(xiàn)在歷法家們面前,經緯度的概念正是其中一個最能體現(xiàn)中西歷法匯通的重要新元素。經緯度概念伴隨地圓說傳入中國,不僅更新了時人的地理知識以及沖擊了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的宇宙觀,而且對歷法的編制產生了影響。在明末改歷的
現(xiàn)在地球上的時間和空間,是受到本初子午線,也就是0度緯線約束的。但是,在19世紀以前,世界各地存在超過25條不同的本初子午線,分別位于巴黎、北京、倫敦格林尼治、華盛頓,以及自托勒密以來歐洲選定的傳統(tǒng)位置——加那利群島。最終,以通過格林尼治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成為最務實的選擇。本書不僅全面翔實地敘述了今天國際通用的本初
從古至今,人類對地震的認識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過程,涉及地震的成因、影響、預測以及急救措施等眾多領域。地震,其實是地殼劇烈運動的產物。它的發(fā)生頻率和強度,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你想探索地震的奧秘嗎?那就翻開這本《震動的地球》吧!
本書向社會介紹水族先民自創(chuàng)的文字水書《六十甲子·時辰》,及用該書字記錄的古代天文歷法、星體運行交替給水族先民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水文《六十甲子·時辰》是水族人民日常用于擇吉避兇的水歷之一。水歷六十甲子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歷法,與漢族歷法的六十甲子基本一致,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
本書是一本經典且開創(chuàng)性的天文學指南,近30年來一直是初學者和資深業(yè)余天文學家首選的野外指南。第四版完全更新了特倫斯·迪金森和艾倫·戴爾的寶貴手冊,樹立了天文指南的新標準,將成為下一代觀星者以及長期愛好者的試金石。本書全面反映了最新的觀測技術和設備信息,經過大規(guī)模修訂和擴展,增加了48頁,總頁數(shù)達到416頁。全書配有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