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氣候變化》共分六章:地球氣候簡史,全新世氣候,氣候突變,近千年氣候變化,現代氣候變暖,氣候變化與古文明。總結歸納r近20年氣候變化研究的成果。重點講述各種時問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也包括中國氣候變化的事實。全書以分析自然氣候變化為主。但是,第5章專門討論現代氣候變暖,這個變暖可能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日干配錯幅(1:250000)(I45C004002)》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任務,按基礎地質調查與科研相結合開展工作,測區(qū)位于西藏北部,屬藏北高原湖盆區(qū),為東經85°30'00''-87°O0'O0''、北緯32°00'00''-33°O0'OO''。完成填圖面積1
曲永貴、王永勝、段建祥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2000年,為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新一輪跨世紀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吉林地質調查院首赴西藏承擔了多巴區(qū)幅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項目編號200013000138。經過三年的奮戰(zhàn),完成填圖面積15876km2,在基礎地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實驗教學系列教材:黃石地區(qū)地質教學實習指導書》是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地質及相關專業(yè)培訓而編寫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實驗教學系列教材:黃石地區(qū)地質教學實習指導書》從鞏固培訓學員所學地質學基礎知識,加深對地質學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能力的角度,詳
K.E.彼得斯等著的這本《生物標志化合物指南(第2版)》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生物標志化合物和同位素在環(huán)境與人類歷史研究中的應用。詳盡地闡述了生物標志化合物的起源并介紹了相關研究的基本化學原理,討論了生物標志化合物的分析技術及其在解決環(huán)境和考古問題方面的應用。下冊:生物標志化合物和同位素在石油勘探與地史研究中的應用。詳細
《高等學校教材:北戴河地質認識實踐教學指導書》本次修編的指導書繼承了原書的基本內容、編排框架和所遵循的“快樂”地質實踐教學宗旨,增加了環(huán)境地質、生物地質和海岸沙丘等教學內容,以適應不同專業(yè)的野外地質認識實踐教學路線選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實驗教學系列教材:層序地震地質綜合解釋實踐教學實習指導書》基于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層序、地震、地質綜合解釋理一實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No:2009111),針對基于地震資料提取地質信息的相關課程的具體應用和需求,在多年科研和本科生、研究生相關課程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
《大地構造學發(fā)展簡史史料匯編》是吳鳳鳴60年來學習和編輯工作中,以及后期從事地質學史教學、研究所搜集的有關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的資料筆錄匯集而成。全書分兩篇,上篇主要講述世界構造地質學發(fā)展史,包括構造地質學思想淵源及其發(fā)展,例舉250位大地構造學家及其論述,各種大地構造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20世紀以來國際地質合作及其成
《數學地質方法及應用》由劉紹平、湯軍和許曉宏聯合主編,是針對地質勘探與開發(fā)人才的培養(yǎng)而設計的,內容以多元統(tǒng)計為主,涵蓋了單變量分析和多變量分析,還包括油氣資源定量評價和數學模型等。書中由易到難對多元統(tǒng)計分析和數學模型的理論、方法在油氣地質及礦產地質中實際應用等作了較全面的講解,構成一個地質勘探領域從基礎到應用的數學地質
地球與其他已知星球顯著不同,是一個有豐富流體的天體。因為有了流體,整個地球就有了生命和生機。地球上的流體,特別是地殼中的流體,不僅涉及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保護和健康,而且也關系到地球的演化。傳統(tǒng)的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的固體部分,即巖石和礦物等,而對形成這些巖石和礦物的流體則關注不夠。地球中的流體研究是當今地球科學和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