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國福建刻書自北宋開始,經(jīng)過南宋的發(fā)展,直至元、明、清,都負有盛名,不僅為福建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做出極大的貢獻,重要的是為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文化積累留下輝煌的一頁。福建刻書的內(nèi)容很廣,包括經(jīng)史、諸子、科舉用書、字書、韻書、類書、詩文別集和選本,還有就是平話、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作品。福建所刻版畫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偟
本集中包含了羅焌先生關于經(jīng)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關于國學的短論、短評。其中對《孝經(jīng)》的考釋以及對韓子以及漢楊雄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價值。外一種《琳瑯館詩文聯(lián)集》,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革新而反對守舊的思想。
本書包括:盡忠守信、孝親敬長、崇義尚禮、明恥倡廉四編。
本書為云南大學著名教授張文勛近年來關于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論文集,其中一些文章曾在相關報刊上發(fā)表過,結集時作者又作了部分修訂。全書分為“上編”、“下編”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是我國古代詩文的研究文章,書稿內(nèi)容包括國學漫議、從“心性”學說看儒佛的道德觀念、儒道佛的自我超越哲學、人類
“四書五經(jīng)”是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漢朝中央政府更將《詩》、《書》、《禮》、《易》、《春秋》奉為“五經(jīng)”,設立“學官”,置“五經(jīng)博士”,此后歷朝相沿成習,成為定制。至南宋,大儒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章抽出單獨成篇,與《論語》、《孟子
書中論到佛學的特點。作者以為:“以今哲學上術語言之,不妨說為心理主義。所謂心理主義,非謂是心理學,乃謂其哲學從心理學出發(fā)故!苯又,作者從宇宙論、人生論、本體論、認識論四個方面加以剖析,并作結語說:“吾以為言哲學者,果欲離戲論而得真理,則佛家在認識論上,盡有特別貢獻!笔ο壬昝髯约赫矸饘W所遵守的原則是“根底無易其
儒教是不是宗教?它又具備什么性質(zhì)?宗教是西方輸入的,還是中國固有的?這些是哲學宗教界爭論多年的問題。作為宗教的材料支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李申先生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探索,采掇大量原始材料,編撰出這套《儒教資料類編》,以揭示儒教的存在,有弄清歷歷本貌,進而正確利用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頗具開創(chuàng)性!度褰叹刺煺f(第3輯)》為大型
本書內(nèi)容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論語集注、尚書集注、禮記集注、春秋集注、易經(jīng)集注、詩經(jīng)集注。
《國學要籍研讀法四種》所收之《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讀書分月課程》、《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原著或為梁先生的授課筆記、或為講義、或應《清華周刊》之邀而作,對中國文化要籍的研讀分別教以方法、授以門徑,字里行間充溢著對祖國文化典籍的深深眷顧及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秶鴮W要籍研讀法四種》據(jù)1936年
揚州學派接武吳、皖,為清代乾嘉學術重要之流派。儀征劉氏四世治經(jīng),顯揚海內(nèi),其四世共治《左傳》之學,實為近代學術史上一大奇觀。作為個中翹楚,劉師培之經(jīng)學可謂集家世治學之大成。本書精選其代表性著作如《經(jīng)學教科書》、《漢代古文學辨誣》、《兩漢學術發(fā)微論》等,體現(xiàn)了劉氏“等經(jīng)視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的經(jīng)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