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價值論是正式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存在論、意識論相并列的哲學基礎知識理論分支,一向由西方哲學家特別是新康德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等所探討,長期缺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tǒng)闡述。本書屬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自主創(chuàng)新的一項成果。本書運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于學科的高度,就價值現(xiàn)象的本質(zhì)、發(fā)生和存在的基礎,
在中國傳統(tǒng)中,“懂得等”比“讓人等”高明,而真正的掌控,便是每人對自己個人時間的掌控。 對于中國人而言,時間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飛箭,也不是一個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時會吞噬我們,但卻又承載著我們、懷抱著我們;它似弱實強,任何物事都無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行走在時間里的中國人,既緊張
《孫正聿作品系列》既涵蓋作者對哲學觀研究、辯證法研究、生命意義研究的思考與探索,也包括哲學通識類理論著作,是作者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教學的代表性成果,其長期以來對哲學基礎問題的關注,對哲學教育的關心,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切,構成了本作品系列的主旨與靈魂。
本書首先從黑格爾早期的研究對象談起,分為五章。第一、第二章介紹黑格爾早期思想的研究對象,以及黑格爾批判宗教問題的最初理論根據(jù)——康德理性神學。黑格爾認為宗教是導致當時的德國社會產(chǎn)生人與宗教、人與上帝、人與社會相對立的根源。黑格爾希望通過運用康德理性思想改造基督教思想中的對立性,實現(xiàn)人的生命解放和自由。堅持康德理性神學為
中西文化存在怎樣的根本性差異,是馬克斯·韋伯、葛蘭言、李約瑟、張光直、葛瑞漢等西方的中國研究者孜孜不倦討論的焦點——二元與一元、斷裂和連續(xù)、超越與原始、悲劇與和諧等各種兩極化概念充斥著20世紀的中國思想研究,將中西置于絕對的對立關系上。在這樣的思路下,中國文化擁有了一種固定不變、仿佛與生俱來的預設——“天
英國暢銷哲普大師、暢銷書《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最新力作以一種更溫和的理性去質(zhì)疑和思辨,會更有力量,也更有價值“理性”長期以來被人認為是人類最高的成就,它一直就在我們周圍。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理智的能力使我們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而如今它已不再是一種令人欽佩的能力。理智與理性已成
本書基于對當今著名學者默羅阿德?韋斯特法爾(MeroldWestphal)宗教認識論的考察,并吸收當今美國分析哲學著名學者琳達?扎格澤波斯基(LindaZagzebski)德性知識論的較新研究成果,試圖揭示出認知主體絕不是如傳統(tǒng)認識論所說的抽離于各種影響因素的“孤立的、抽象的、先驗的、普遍的、存在性意義上的個體”,認知
行動在認識中扮演著一個很特別的角色。《信念認識論/光明社科文庫》試圖通過厘清信念、認識與行動的關系對認識論問題做一種轉(zhuǎn)換視角的審視。
《價值論研究》是由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和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價值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組織編撰的學術集刊。本輯為2019年第1期,所選內(nèi)容既有關于價值哲學基礎理論的探索,也有關于價值實踐問題的解讀;既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討,也有對中外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價值資源的發(fā)掘,還有對當今時代價值論研究使命的剖析,以及對價值
尤利西斯與海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