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清華大學法學院組織其法學學科知名教授的新生入學教育講座內容集合而成,涵蓋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商法學等各主要且必修的法學學科,向法學院廣大新生(含研究生新生)就如何進入法學之門、進入法學之門后如何進一步學習法學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引。第2輯收錄了余凌云、陳衛(wèi)佐、勞東燕、梁上上等
《牛津立法研究手冊》是一本關于立法機構和立法研究的手冊。手冊概述了立法研究的理論方法,包括形式建模法,特別是博弈論方法。手冊考察了議會內部的社會關系(內部關系)和議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內部-外部關系),以及立法類型方法和分類方法的歷史演變,快速發(fā)展的立法研究方法和技術,政治行為和立法記名投票,在立法機構內辯論和審議的作
本書以司法話語的事實性為主線,對司法話語交往和保障進行系統(tǒng)考量。在對司法話語進行法理分析的基礎上,借鑒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語言學、制度經濟學等學科的話語優(yōu)長對司法話語進行多方位交叉性研究,追求論證的自洽性和可接受性。本書拓展了司法話語的研究領域,提出了“司法話語場域”的概念及理論,著眼現(xiàn)實語境,初步探討了關
本書著重討論了新時代背景下法學方法論研究的一些新課題。它們要么是圍繞學界近年來爭議熱點的介入式探討,要么是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主張和新要求的方法論反思。這些新課題在傳統(tǒng)的方法論著作中要么沒有被顧及,要么獲得的關注度不夠,而新的時代背景卻構成這些話題的“誘因”,使它們相比以前以更高的聚焦度被凸顯出來。 本書以“什么是司
由浙江大學史晉川教授組織編寫的這本《法經濟學》教材是國內較早嘗試結合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法治實踐經驗來介紹法經濟學理論的教材之一,第一版列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為全國各地高校的法經濟學課程所廣泛采用。作者秉持四位一體的原則,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以中國市場經濟和法治體系建設的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立足于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全面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依據(jù)《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大綱》要求設計章節(jié)體例,分別對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監(jiān)察官、法律顧問以及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公務員等應當取得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的人員法律職業(yè)倫理進行了闡
本書共有18章,分別闡述了法律的定義,法律的演進,法律的本質、作用和價值,我國當代法律的本質、特征和作用,法律與其他社會現(xiàn)象的關系,法律的要素,權利與義務,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的體系結構,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違法,法律監(jiān)督,法律程序,法治等內容。在內容上,編者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
本書以法學為主線,下設日本法專輯、韓國法專輯等欄目,從不同側面多個視角展開了對于法學的思考與探討,對消費者合同任意解除、海商法修改、刑法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作用、緊急救助者致?lián)p時不承擔責任條款、監(jiān)護權中止制度等內容作出延展與探析。本書緊扣時代與社會熱點,反映法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注意時效性和前沿性,兼顧理論研究前沿與社會
《舊筆新談:法理研究與思考》是作者在長期的法理學研究和思考過程中累積形成的一部法理文集,內容主要涉及人權與德性、民主與法治、法律與法理、法學與哲學等論題。本書論述了人權和公民權利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道德處境、政治條件和實現(xiàn)途徑,從國家治理、社會管理、民族自治、鄉(xiāng)村治理、核心價值、人大監(jiān)督、司法改革等方面對中國的法治實踐和道路
本書稿是作者的學術論文集,收錄了13篇法學理論研究的論文,這些論文都公開發(fā)表于《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法治論壇》《法商研究》《刑事法評論》《中國刑事法雜志》等專業(yè)期刊。書稿所涉及的研究課題符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完善我國檢察工作的方向及原則要求,立意正確,論證充分。其中,關于刑事政策與法治、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和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