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內容屬于哲學類美學方向,雖為專業(yè)學術圖書,但其研究內容關注文藝作品和精神內涵,較之其他專著,文學性更強。該專著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有三個:一是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哥特主義精神內涵分為三個體系來討論,即古代黑暗和崇高體系、現代黑色浪漫體系、當代青年亞文化體系;二是哥特主義精神在現當代的延續(xù)性研究圍繞的四個維度
本書選取齊白石作為研究中國美術教育模式的對象,意在通過齊白石的成長和藝術成就的研究以及其與當代美術教育的對比,對本民族傳統(tǒng)美術教育中一貫沿襲的方法與規(guī)律進行梳理和總結。歷史上多種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的結果。作為一個生于長于民間的畫家,齊白石完全是從傳統(tǒng)美術教育的大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本文重點研
《青海藝術》一書為《青海省情簡讀叢書》中的一冊,主要從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美術、民居建筑等藝術門類入手,詳盡全面地描述了青海藝術的歷史源流和發(fā)展。在每章的最后一節(jié),單獨辟出一節(jié)介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比如文學一章中的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音樂中的青海民歌“花兒”,戲劇中的青海平弦戲,以期加深讀者對各
本書透過明代地方社會各色人等的眼睛,窺見他們如何建構一套儀式化的視覺世界,從而彰顯自身權力與地位。細究之下,他們所面臨的處境與選擇殊途同歸——為了地方、家族或個人命運而力挽狂瀾的“式微者”。本書所說的“式微”,正是形容地域衰退與門庭凋零,以及那些深陷其中的鮮活生命。本書嘗試以美術史視角為中心,匯聚禮儀、地方、家族和個人
中國近現代時期,隨著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藝術領域同樣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變,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紛紛涌現,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景象。在中西文化交匯的背景下,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將西方藝術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推動了中國藝術的現代化進程。本書深入探討了中國近現代時期涌現出的主要藝術思潮與藝術思想,并通過對中
到海外,應該去看哪些美術館、博物館?有哪些鎮(zhèn)館之寶?時間有限,該怎么看?關于那些畫的奇妙、關于流傳中的拍賣行發(fā)生的故事又有哪些?魏蔚在《從達·芬奇到安迪·沃霍爾:一生必看的美術館》一一解答、娓娓道來。2019年秋,魏蔚到哈佛大學進修,開啟了她人生第一次藝術游學,她將參觀各博物館的感悟記錄下,
藝術史研究學者、畫家、書法家、收藏家陳滯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他耗時多年創(chuàng)作的《中國藝術史》系列叢書立足于擺脫西方中心主義下的歷史觀,以中國人的視角重新闡釋中國藝術的漫長發(fā)展歷程,并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及相關考古發(fā)現。 全書上迄中華先民時期,下至19世紀上半葉,涵蓋繪畫、書法、建筑、雕塑等藝
這本裝幀精美、圖版豐富的作品,是潘諾夫斯基根據1952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發(fā)表的美術史中的文藝復興問題四場講座內容修訂而成。本書第一章討論了文藝復興時期有關藝術和學問復興的文獻;區(qū)分了視覺藝術上回歸古代與回歸自然的兩個方面;主張文藝復興的自我意識,而否認其為一種自我欺騙。第二章試圖說明意大利文藝復興與所謂的早期文藝復興
《漢斯·霍夫曼藝術思想評介》是第一本系統(tǒng)介紹漢斯·霍夫曼藝術思想的中文專著。漢斯·霍夫曼是20世紀世界藝術文化中心由巴黎轉移至美國紐約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但國內目前缺少關于霍夫曼的全面介紹。本書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全面梳理了霍夫曼特殊的學習經歷、教育
本書首先介紹了美育的內涵、歷史沿革及其在當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分析了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的整體狀況,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與挑戰(zhàn),并闡述了美育與高校藝術教育的內在聯系,揭示了兩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講述了美育視角下高校藝術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以美育為核心的高校藝術教育課程重構思路,展示了先進的高校藝術教育教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