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人,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歷官翰林編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主持虎門銷煙,體現愛國精神。他的著述包括公文、散文、詩詞、日記、信札等等。本書的解讀是楊國楨先生在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導讀部分主要介紹嵇康生活的時代和生平事跡、作品及著述旨趣、《嵇康集》的傳播源流及版本、嵇康思想的精髓。原典部分以明吳寬叢書堂鈔宋本《嵇康集》十卷為底本,收載嵇康詩歌六十首(附嵇喜、郭遐周、郭遐叔、阮德如答贈詩十四首);韻文三篇;論文九篇;書信二篇;《家誡》一篇。嵇康為我國古代散文大家,文章主旨皆是闡述玄學命題,也是
作為20世紀偉大作家的魯迅,他的雜文創(chuàng)作與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鼎足而立。本書首次全面展示自《墳》至《且介亭雜文末編》各書中的魯迅雜文,充分顯示了“有著時代的眉目”的魯迅雜文的思想性、戰(zhàn)斗性和藝術性。
本書附錄魯迅論述散文、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的文字。同時又從魯迅雜文集中鉤稽出了其他散文,如美文,隨感,紀實散文,懷人散文,書信、日記散文,序跋散文,講演散文等。抒情性和文采相對淡薄而偏重于析理辯難的正宗雜文概未收入。本書收入了魯迅先生生前編訂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同時從魯迅的雜文集中鉤稽出
本書是河南大學文學院公眾號“我在河大讀中文”欄目推出的部分文章的匯總,該欄目因持續(xù)時間長、發(fā)文質量高、史料價值強,曾在國內高校產生過廣泛影響,大量文章被反復轉載。本書輯錄的校友回憶文章,多聚焦于教學名師、育人經驗、教研成果、知識創(chuàng)新、師生情誼等,在融入個體情感與生命體驗的講述中,生動展現了河南大學文學院不平凡的百年歷程
陳蝶衣(1909-2007),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著名報人、詩人、劇作家、詞作家,是20世紀海派作家中頗具代表的一位。曾創(chuàng)辦《萬象》《春秋》《西點》《明星日報》等刊物,并兼任《鐵報》《東方日報》《小說日報》《海報》《香海畫報》《力報》《金鋼鉆》等刊物編輯。1952年,陳蝶衣赴港,在邵氏影城任職,創(chuàng)作電影劇本50余部,流
《王侍御類稿》是明代中后期的文獻學家、歷史學家、藏書家王圻的詩文集。全書共十六卷,卷一至十三為文集,卷十四至十五為詩集,包括奏疏、序、記、跋及詩詞等,卷十六附刻部分包括茸城倡和集碑記墓志銘等內容,體裁多樣,內容廣博,彌足珍貴。本書現存的唯一版本是萬歷四十八年(一六二〇)由王圻次子王思義在今佚的《洪洲類稿》《明農稿》基礎
本書由中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文聯(lián)組織本局文學愛好者提供稿件,是一本文學作品集,收錄了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機關和所屬各個基層站段的文藝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內容涵蓋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文體形式,以及書畫等插圖作品,具有可讀性、知識性、藝術性。全書立足于記錄鐵路職工工作生活,充分展現了鐵
《趙樹理選集》以初、高中生為目標群體,收錄了趙樹理代表作品《小二黑結婚》《福貴》《李有才板話》《邪不壓正》《傳家寶》《登記》《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實干家潘永!。不同于老舍的京式幽默,作為山藥蛋派的趙樹理扎根晉西南,借鑒民間文藝里“講故事”的手法,使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俏皮幽默,通俗淺近而又極富表現力,用故事套
本書是首屆天山文學獎獲獎作品,是一部短篇小說、微短篇小說、散文合集,收入了《春節(jié)》《禮貌的故事》《眼睛》《歌神》《春之聲》等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光明日報、作家等報刊上的作品,時間跨度大,展現了王蒙寫作風格的變遷。書稿以唯美深入的筆觸、多樣化的風格,帶給讀者嶄新豐厚的文學享受,感知王蒙的文學內涵和思想變化。該書是王蒙創(chuàng)作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