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三大部分:消息篇、通訊篇和探索篇,主要反映上海醫(yī)學科技成果,特別是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及其附屬醫(yī)院的成果、人物報道,以及醫(yī)學科技新聞論文與《健康報》新聞獲獎體會文章等。
本書選取了改革開放40年來西南交通大學辦學歷程中的重大新聞,以期從泛黃的新聞紙中找尋西南交大成長的印記,找尋中國高等教育邁向現代化的足跡。
本書以非虛構寫作手法和現場采寫的第一手資料,帶您走進港珠澳大橋以及創(chuàng)建它的中國工程師和工人們,為您揭秘這座“海上長城”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島隧工程——地標性建筑東、西人工島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是如何建成的。
這是一部紀實作品,真實而詳盡地記錄了作者對一位抑郁、焦慮癥患者的解析和精神治療的過程。對于人為什么會生病,疾病產生于何種個人、家庭、環(huán)境及社會原因,人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康復,戰(zhàn)勝疾病需要哪些條件,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也能讓我們從中重新認識自身。
作者歷經5個月的采訪、研究,寫作,經過令人信服的考證,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披露了20萬川西農民人拉肩扛、夜以繼日勞作修建新津機場的原始和悲壯,及美軍第20航空隊及其下屬第58聯隊為執(zhí)行“馬塔角行動”計劃、美國飛行員轟炸日本本土的出生入死、美國大兵在文化背景完全迥異的川西大地的趣聞軼事、美軍飛機在新津的20多次墜毀、美國
她是溫婉從容的一代才女,他是學貫中西的博學鴻儒;他們的才情卓然于世,他們的愛情珠聯璧合,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 楊絳和錢鍾書兩位先生,從清華初遇的一見鐘情,到新婚前往巴黎留學,之后回國工作……兩人始終相伴,面對歲月顛簸,他們的愛情從未變質,彼此成為了對方的支撐和
95歲老英雄張富清的先進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別授予張富清同志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光榮稱號。本書將《人民日報》、新華社、《湖北日報》記者采寫的稿件整理匯編,將一個立體、豐滿、感人的老英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以方便廣大黨員干部了解張富清的英雄事跡,學習張富清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奉獻精神
瑞典/安娜 1969年,安娜18歲,她決定成為一名牧師。我的母親很支持,并說如果自己能回到這個年紀,也會努力成為牧師。我的父親接受了這個決定,并教我如何講道。 古巴/路易斯 22歲時,我下定決心要離開家鄉(xiāng),到首都哈瓦那老城做一名舞蹈演員。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屬于那座小鎮(zhèn),而且我離開后,他們就再也不會因為我是同性戀者而嘲
《寂靜的孩子》是作家袁凌歷時四年走訪、探察、記錄、沉淀,全新寫就的一部非虛構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袁凌將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關注當下中國城鄉(xiāng)兒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們的生存條件、日常勞作和精神狀態(tài),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終完成了這一份關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記錄。 留守、隨遷、失學、單親、孤兒、大病&hellip
《依稀識得故鄉(xiāng)痕:漆家山50年村史》是一部編寫新穎而風格獨到的紀實類村史。作者在體裁上試圖通過傳統(tǒng)編年、紀傳體紀事方式,又結合西方章節(jié)體史著的寫作方法,對中國西部農村寂寂無名的一個小村莊自1965-2015年50年間的動蕩變遷史,如自然環(huán)境、歷史風貌、文化傳承、衣食住行、婚嫁病死、節(jié)日習俗、醫(yī)療條件、防災救役、移民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