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情緒的藝術性表達。盡管音樂可以直接而感性地觸動每個靈魂,完美地實現(xiàn)超越語言的人際交流與溝通,學習音樂卻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音樂學習涉及的重要器官是人腦,《音樂教育神經(jīng)科學》這本書開啟了一場有關音樂教育的腦科學問題在心理學者、音樂教育學者與神經(jīng)科學學者之間的對話,展現(xiàn)了新興的教育神經(jīng)科學在音樂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書從基本的音樂教育理論入手,由淺入深地對高校音樂教育和教學作出全面詳細的分析。具體內容涵蓋了音樂教育理論、音樂課程、音樂教學方法以及對音樂教學未來發(fā)展的研究和論述?晒┮魳方逃芯咳藛T及音樂教學人員學習、參考。
流行音樂能夠有效的表達情感,有樸實真摯的特點。中國的流行音樂產(chǎn)生于20世紀的30年代左右,隨著經(jīng)濟政治的不斷發(fā)展,流行音樂漸漸滲入到群眾生活之中去,是每個年代人們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形式內容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中國流行音樂的演唱風格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有其自身的發(fā)展特點。本書以時間脈絡為主線,對中國流行音樂從興起之初一直到現(xiàn)在的發(fā)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考察盛唐雅俗流變的歷程;下編緊扣住音樂雅俗流變中的核心要素具體考察它們對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等方面的具體影響;最后總結出它們對于盛唐詩歌在中國詩歌史上重要地位形成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蘇南十番音樂研究:樂班、樂族、樂體歷史流變考論》主要內容包括蘇南十番音樂樂班體制的由來與流變,蘇南十番音樂家族系統(tǒng)的生成與衍化,蘇南十番音樂體式結構的本源與創(chuàng)化,現(xiàn)存部分傳承譜本與曲目的考釋。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了沖擊,民族音樂的特點不斷消解、民族音樂人才流失嚴重、民族音樂教育缺乏有效普及;趯σ陨蠁栴}的認識,本書對我國
本書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黃虎的音樂研究文集,該書共分為樂事札記、樂評書評、教育傳承、音樂地理、樂人訪談五大部分,共精選作者近年的學術研究文章20余篇,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學術研究水平,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以作者為代表的中國當代音樂學界的研究水平和關注領域。
本書以“秀山打鬧”為點,記載和研究“武陵打鬧”的歷史淵源、發(fā)展演變過程、技藝特點及總體程序,以觀整個“武陵打鬧”的概貌。
蘇州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傳統(tǒng)文化及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富有蘇州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如吳歌、俗曲和戲曲、曲藝音樂品種繁多,爭奇斗艷!短K州民族民間音樂集成》包括民間歌曲卷(上下卷)、蘇南吹打卷、十番鑼鼓卷、昆曲音樂卷、彈詞音樂卷、蘇劇音樂卷、道教音樂卷、音像卷共9卷,包含樂譜1456部
本書以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及其誦經(jīng)音聲為研究對象,將其置于當代信仰社會(1980-2016)的重構與變遷語境中進行考察和研究。本書從方法論角度可定位于歷史音樂民族志范疇,嘗試把對象和內容都置于歷時-共時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中,在信仰社會的整體“結構過程”之中解答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的重構過程、現(xiàn)狀成因以及變遷的內容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