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教學與研究在云南大學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從20世紀20年代云南大學成立時起,民族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云南大學前進歷程中的晴雨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族學的發(fā)展也經歷了篳路藍縷的初創(chuàng)、艱難求索后的柳暗花明、名家輩出的輝煌、特殊歷史時期的低迷徘徊以及雨過天晴之后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由方國瑜先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查》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展開。為了摸清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狀況,搶救行將消失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料,1953年,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民族識別調查,1956年又開始少數(shù)民族語言、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包括《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記錄了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從起源至21世紀初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薈萃了大量原始的、鮮活的、極其珍貴的資
《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是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內容包括了20世紀50年代中央訪問團收集的資料,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組織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民族識別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區(qū)陸續(xù)分別出版,全套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共有84種145本。這些資料集中記錄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
本書主要使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結合使用民族學、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以及考古學等學科的方法,綜合研究水書與水族社會。 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試圖解釋水書的數(shù)術及其內在邏輯結構,也不是試圖解釋其民間信仰或者宗教含義,而是重在通過水書與水族社會互證,來認識水書、認識水族社會,以期深入理解水書、水族及
眾所周知,“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Anthropology)是民族學/人類學這個大學科中的核心分支學科,主要側重研究人類社會中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以傳承文明、發(fā)掘各類有益的“地方性知識”(C1iffordGeerts語)以及開闊人們的眼界為己任,以努力傳播有利于增進世界上各個種族、各個民
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xiàn)了道德的萌芽。那時人們使用簡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嚴酷的大自然,為了生存,終日與大自然和野獸作斗爭,無暇顧及其他,此時的意識尚屬“純粹畜群的意識”,與人的本能還未完全分開。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雜交和血緣群婚。據(jù)《呂氏春秋·恃君覽》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