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從東西文化融合以及兩岸文化融合的視野,通過對賴聲川主題意蘊深刻、藝術風格多變的原創(chuàng)戲劇作品的分析,探討其創(chuàng)作背后的核心思想價值觀與重要的東西方戲劇文化資源,并概括其獨特的復調性戲劇結構,以及賴聲川自由靈活地運用多種舞臺表現手法追求觀演融合的戲劇劇場性特征。
作為海派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滬劇的發(fā)展始終和申城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關。當上海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江南小鎮(zhèn)時,早期滬劇就在它的四周鄉(xiāng)鎮(zhèn)孕育形成。開埠伊始,藝人們逐漸進入城區(qū),先后把它改名為“本灘”和“申曲”。從街頭賣藝、茶樓坐唱,到躋身于當時競相開辦的各種
秦腔流傳西北大地,展現西部風情,其傳播區(qū)域疊加于古老的絲綢之路之上,融匯東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屬梆子腔,是中國戲曲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形成過程中起到重大推動作用,而這一切,正與它處在東西文化交
本書聚焦秧歌戲這一常見民間小戲與鄉(xiāng)村女性社會生活的關系,以河北定州秧歌為重點考察對象,兼及其他地區(qū)有代表性的秧歌戲。從小戲厚土(秧歌戲的民俗環(huán)境)、粉墨“乾坤”(秧歌戲的性別扮演藝術)、“栓老婆樁”(秧歌戲內外的鄉(xiāng)村女性)、別樣花容(同域文藝與同題戲
本書從外來聲腔南來入粵到本地班出現,從粵劇改良到進入城市戲院,為粵劇進行了文化尋宗;從粵西“年例”到粵劇“福地”,探尋了粵劇在廣府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本書還追蹤了粵劇在兩廣、港澳地區(qū)和舊上海的流播與軌跡,以及粵劇在東南亞、北美的海外傳播與
本書緊緊圍繞“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這一中心,從“道情戲的定義和種類”“黃河文化與道情戲的形成”“黃河與道情戲的空間分布”“黃河文化與道情戲劇目”“道情戲的藝術特征”“道情戲的鄉(xiāng)土品格”“20世紀以來道情戲研究回顧”等方面,對道情戲與黃河文化進行考察和探究
《大劇院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闡釋了劇院文化的內涵。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了劇院的起源、內部結構和舞臺布景、趣聞逸事等,揭開了劇院的神秘面紗;下篇從雅典狄俄尼索斯劇場到最新的國家大劇院,巡回世界各大著名劇院。近200幅精美彩圖,不僅直觀地展現了劇院文化的魅力,美不勝收的畫面更能讓人直接置身于藝術的殿堂。
中原俗曲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概念本身產生較晚,但由于它的客觀存在以及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較直接的承傳性,從而有著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本書對中原俗曲文化的形成進行了細致剖析,并對其整體性風貌做了全面梳理,同時對鑼戲的歷史、藝術特征和價值進行
本書是國內首部專門研究漢劇與漢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獻史料的基礎上,作者系統(tǒng)考述了漢劇在武漢及其周邊孕育與形成的歷史,還原了清末民國年間漢劇“四派歸一”的繁榮景象,揭示了武漢近代都市化進程中漢劇在演出場所、舞臺表演和伶人組織管理方面的變革。
河南是三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者,至今保留有眾多三國遺跡,還有那說不完、唱不盡的三國故事。 本書聚焦河南越調與三國文化的互動關系。中國戲曲與三國文化淵源久遠,三國故事蘊含的英雄主義、智慧文化與倫理德道內涵高度契合戲曲所承載的高臺教化精神旨歸。各地戲曲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