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電影藝術圖集》是電影官方正版授權的全彩視覺大圖集,收錄了電影海報、電影渲染場景,人物角色等精美圖片,以及電影中未揭露的電影前期制作的世界觀構成大圖。這一圖集不僅有豐富的視覺享受,更有全方位的內容解析。
2018?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于2018年12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書為2018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的學術活動實錄,全面、客觀地展現(xiàn)了中國影視2017年的發(fā)展面貌。
本書是針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電影發(fā)展的研究的專著。本書對改革開放以來主流電影敘事策略的確立與轉型、類型化與商業(yè)化、敘事的探索和劇作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探討。對敘事模式的“破”與“立”、人物塑造的“形”與“塑”、主題思想的“新”與“舊”有著較為辯證的闡述。同時對商業(yè)化電影中的英雄主義情節(jié)、類型化電影中的民
“重寫中國電影歷史”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史學實踐的主軸,“重建中國電影歷史主體性”是近年來海峽兩岸電影創(chuàng)作者和電影學人的共同期待。《游牧與鄉(xiāng)愁:中國臺灣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歷史簡譜》主要以“區(qū)域情感史”的研究方法為方法論,梳理臺灣區(qū)域文化“游牧”軌跡與臺灣兒童電影童年“鄉(xiāng)愁”的話語嬗變脈絡,研究臺灣兒童電影歷史生成與臺灣社會情
《影像化的思想:電影中的哲學》是一本旨在打通哲學思考與電影欣賞的著作,以引人入勝的哲學問題為導引,根據作者自己的治學心得,對電影與哲學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電影中的哲學意蘊,分門別類地對眾多電影中的哲學意蘊進行梳理和詮釋;二,哲學家與電影,介紹哲學家在電影編導方面的參與情況;三,電影大師的哲學
本書從文學敘事學與電影敘事學的互文角度,探討了新世紀華語電影的敘事策略,對新世紀華語電影諸如敘事元素、敘事時空、故事構成、敘事流變等方面作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探討。在具體寫作中,將理論研究與影視文本分析相結合,凸顯文學敘事學與電影敘事學的同源性。同時,融合符號學、闡釋學等理論視角,對新世紀華語電影敘事策略作新的研究切入,
《數字影視后期制作》(第二版)切實站在時代前沿,全面深化融合當前5G+4K/8K技術,融入新媒體手段,結合優(yōu)質的資源,以adobe公司新推出的premierePro2020和AfterEffectsPro2020非線性編輯軟件為載體,分別設計制作出十多個綜合實戰(zhàn)演練示范案例,以及多種常規(guī)實戰(zhàn)與多個模版套用的影視特效合成
《電視配音實訓教程》從實踐出發(fā),講解了電視新聞片、電視紀錄片、電視廣告片、電視劇人物配音的創(chuàng)作要領。《電視配音實訓教程》提供了大量的配音素材及較為詳細的分析與提示,供讀者使用。部分訓練材料配有相應的視頻資料,讀者掃描二維碼即可欣賞、揣摩并學習之。《電視配音實訓教程》適合對電視配音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也適用于相關院校播音主
影視之美生發(fā)于影視實踐之中,影視美學既是實踐的理論總結,又服從于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思辨。作為大眾文化的形式,影視美學還涉及現(xiàn)當代的主要文化理論,以及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影視作品生產和觀賞的新情況!队耙暶缹W通論》共分三篇:實踐中的電影美學,緊密結合電影發(fā)展史講述電影美學理論;理論形態(tài)的影視美學,描述美學家對影視藝術的思考,以
作者在深入爬梳相關史料的基礎上,透過紛繁復雜的表層現(xiàn)象,對近40年來中國電影史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根本原因、不同階段的特點等進行了深刻思考,切入角度比較獨特,建構出了合理的討論框架,并對相關學術熱點進行了回應。全書寫作方法獨特,有別于一般學術史寫作的線性模式,采取了與眾不同的塊狀寫作模式,從不同側面搭建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