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梅主編的《大音(第8卷)》是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的系列圖書《大音》的第八卷。本書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儀式音樂的研究論叢,全書分為學術文萃、田野檔案、講座紀要、述評、譯文五大部分,共包含儀式音樂研究領域的中外著名專家學者的文章11篇。該書的出版旨在推動中國傳統(tǒng)儀式音樂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及傳播上的發(fā)展,也是為在讀博
李玫主編的《中國音樂年鑒(2009)(精)》是關于中國音樂各方面的年度總結與研究。全書分為綜述和資料匯編兩大部分。綜述又分為:學術研究、專題研究、創(chuàng)作及有關評論、特別報道四個板塊;資料匯編分為:音樂活動紀事、音樂比賽評獎、博士論題、音樂演出活動、音樂出版檔案五個板塊。
《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鑒賞/全國高校公共選修課經典系列叢書》以它獨特的斷代劃分,集中梳理了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總體的音樂繼承和發(fā)展狀態(tài)。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述,注重音樂的描繪性、情感性和寓意性,十分便于讀者由淺入深地進入音樂的宏偉大廈。
作為國民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經過我國數代思想家、教育家、音樂家和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到今天雖然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真正意義、有益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和良好社會風氣形成的音樂教育,在我們這樣一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度里,其社會影響力仍然十分微弱,音樂教育的社會地位和在公民教育中的學科課程地位依舊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后期資助課題成果文庫:多元信仰之聲音》以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深澤鄉(xiāng)仰頭村的“煉火”儀式為研究對象,從儀式中音聲切入,把音聲置于其儀式信仰生存環(huán)境中,探究音聲與儀式、信仰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此建構煉火儀式的“音聲民族志”。本書通過口頭敘事、民間書寫和現(xiàn)場實錄三種田野文本的比較,儀式音聲聲譜的分析與闡釋
《涼山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概論/西昌學院“質量工程”資助出版系列教材》對涼山州少數民族人口現(xiàn)狀、地域分布、民族特征、歷史沿革、音樂分類、文化特征等進行了較為詳細地闡述。全書共分八章,依序為彝族、藏族、納西族、苗族、傈僳族、回族以及摩梭人。全書除了對涼山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
《中外音樂簡史及名作賞析》由田明俊主編,為全國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專業(yè)音樂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寫。為高等院校公共必修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需要與各地音樂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在突出基礎性、實用性和靈活性的基礎上,提供可供選擇、延伸和發(fā)展的空間,注重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加強
《華樂西傳法蘭西》是“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系”之一,由陳艷霞編著!度A樂西傳法蘭西》簡介:中國的音樂不但在華夏大地上誕生、發(fā)展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世界各地,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也做出過自己的貢獻。中國音樂在國外的影響不僅限于日本、東南亞和中亞,甚至在18世紀的西歐第一王國——法蘭西王國也
《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規(guī)劃教材: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分上、中、下三編,分別介紹了古代音樂、近代音樂、當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思想與理論、創(chuàng)作特點、代表性的音樂家及代表作欣賞等內容。書中運用大量插圖與歌譜,圖文并茂,文字部分數據論述充分。對中國音樂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本書是26名當代美國爵士樂手的小傳,每個樂手配一幅彩色畫像、一張唱片封面照片。這些樂手均為作者所推崇,文中對樂手的成就、風格作了深入獨到的評價,也描述了自己傾聽其作品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