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31萬余字,全面真實地記錄了著名國畫家方鳳富的藝術求索之路及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對其不懈的奮斗精神、輝煌的創(chuàng)作成果及樂育英才無私奉獻精神進行了詳盡而細致的敘述。半個多世紀以來,方鳳富創(chuàng)作的大批優(yōu)秀作品,如《秋色爛漫》《蒼藤蔓架滿綴明珠》《春暖》《碩果清香》等畫作在人民大會堂、國務院紫光閣、釣魚臺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
本書是鄭板橋在外客居活仕宦時,與其弟鄭墨互通音問、縱談人生、討論學問、商量家事的記錄,在《與舍弟書十六通》的基礎上,新增四十四篇家書,豐富了家書的內容。
本書分為出鄉(xiāng)少年、教育生涯、馬鎮(zhèn)公社、外貿戰(zhàn)線、古都新篇、退休以后、修身齊家、深切緬懷八部分,講述劉曉峰從杏壇到政界,從企業(yè)到退休植綠的人生歷程。
本書從多重角度去解讀、呈現(xiàn)一個內心豐富、才華橫溢的林徽因,講述了她的愛情、親情、友情,她對愛、美、浪漫、自由和夢想的追求,講述她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梁啟超、泰戈爾、胡適、張幼儀、陸小曼、冰心、沈從文、張兆和等眾多名人的精彩故事。林徽因作為中國第一代女建筑學家,在女性社會地位普遍較低的舊社會中,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洪流
梁宗岱(19031983)是中國近代詩人、作家、翻譯家和教授。從1932年開始,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知名學府。論著廣及詩歌創(chuàng)作、中外文學翻譯和文藝批評,他的新詩集《晚禱》、論文集《詩與真》《詩與真二集》、翻譯集《一切的峰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等,在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由于
本書從母校視角出發(fā),講述了和上海交通大學有淵源關系的十一位杰出女性科教工作者的突出成就和感人故事。書中收集的珍貴圖像資料與采訪記錄,生動展現(xiàn)了她們站在時代前沿,愛崗敬業(yè)、拼搏進取的巾幗風范。書中用生動的筆觸展現(xiàn)了她們作為巾幗交大的典型代表形象和成長經(jīng)歷、研究成果與工作歷程。她們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同時為國
公元837年,李商隱第五次科考終于成功上岸,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個殘忍的現(xiàn)實,光有才華是沒用的,這次科考成功,靠的也是伯樂令狐楚的暗中運作,也就是走后門。令狐家屬牛黨,長安貴族,家大業(yè)大,李商隱本可安穩(wěn)入仕,意外卻總是先人一步,令狐楚去世,李商隱的名字被其政敵劃掉,在一無所有的憂郁之中,又被李黨王茂元看中,從此卷入牛李黨
王平(1907年10月12日-1998年2月8日),原名王惟允,后改名王平。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央軍委原常委、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
書稿為對中國歷史名人諸葛亮的研究專著。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儒者與智賢德神形象更是奠定了后世對于諸葛亮形象的評述基礎。然而,當中國的史籍以及文學作品被譯介到英語世界后,西方讀者以及學者的解讀基于異質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審美傳統(tǒng)將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國人心目中的諸葛亮形象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與重
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采自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全景式地呈現(xiàn)名老中醫(yī)的群體鮮活形象。本書記錄了22位名中醫(yī)的訪談錄,分為名醫(yī)簡介、名醫(yī)寄語和名醫(yī)訪談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