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大壩在運行過程中,由于超標準洪水、自然老化、先天設計或施工缺陷、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均不可避免地存在潰壩風險。潰壩可能導致生命損失、經(jīng)濟損失、環(huán)境影響及綜合性的社會影響等,如何有效量化潰壩風險后果是科學采取水庫大壩風險管控措施的基礎和關鍵。本書針對潰壩風險后果開展系統(tǒng)性的分析與論述,主要包括潰壩生命和經(jīng)濟損失風險快速
本書圍繞水電工程運行期生態(tài)環(huán)保措施在實施中所面臨的問題,介紹了棲息地保護、生態(tài)調度、分層取水等各項生態(tài)環(huán)保措施的基本概念和應用現(xiàn)狀,針對不同環(huán)保措施構建了相應效果評價技術體系,并選擇典型流域和水電工程介紹了不同生態(tài)環(huán)保措施效果評價的案例應用。
本書是通過對各類水文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評估,向公眾發(fā)布降水、蒸發(fā)、徑流、泥沙、地下水、水質和水生態(tài)等水文要素的年度綜合信息、時間和空間變化特征;暴雨洪水、旱情、冰情等年度發(fā)生發(fā)展狀況;湖庫蓄水量等信息。本書編制范圍覆蓋全國,包括黑龍江區(qū)域、遼河區(qū)域、海河區(qū)域、黃河流域、淮河區(qū)域、長江流域、浙閩臺諸河區(qū)域、珠江區(qū)域、西南諸河
本書為“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81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黃河石頭莊馮樓堵口工程實錄》《黃河富源之利用》兩冊!饵S河石頭莊馮樓堵口工程實錄》詳細記錄了實施黃河石頭莊、馮樓堵口工程的經(jīng)過,卷末附圖表、照片等檔案資料。本書總結的治黃經(jīng)驗,如透水壩適宜于黃河堵口,墜石柳壩有助于挑水,引河工程應特別重視等,可供后人參考。
本書為“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73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調查河套報告書》。本次輯錄將其分為2冊。本書為上冊。1919年,馮際隆率團勘察河套情況。馮際隆將沿途所見整理成文并配以圖表。督辦運河工程總局編輯處以馮際隆所寫內容為主體,于1923年編輯出版《調查河套報告書》。其主要內容有潘復呈報大總統(tǒng)的勘測河套報告、調查
本書為史料影印本,是“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84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恩格思治導黃河試驗報告匯編》!抖鞲袼贾螌S河試驗報告匯編》記錄了德國河工專家恩格思在黃河治理方面進行的試驗及其報告。恩格思通過一系列試驗表明,黃河堤距以寬大為宜,以固定中水位河槽為要。書稿共分五部分,分別為制馭黃河論、黃河丁壩試驗簡要報告、
本書為史料影印本,是“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87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黃河上中游考察報告》和《黃河水患之控制》!饵S河上中游考察報告》是一部關于黃河治理的考察報告。1946年,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聘請國內水利專家,組成以張含英為團長的黃河治本研究團。在對黃河重點地段進行考察后,黃河治本研究團編寫了《黃河上中游考察
本書為“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71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豫河志》9—13卷!对ズ又尽肥且徊坑涗浐幽鲜【硟赛S河(及沁河)水利工程的專志,共28卷,包括圖1卷、源流3卷、工程9卷、經(jīng)費9卷、祀典3卷、職員3卷,約29萬字。本書除源流部分征引《禹貢》等史籍外,其余部分則斷代為書,記述了清順治元年至宣統(tǒng)三年(1644
本書為“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72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豫河志》14—18卷!对ズ又尽肥且徊坑涗浐幽鲜【硟赛S河(及沁河)水利工程的專志,共28卷,包括圖1卷、源流3卷、工程9卷、經(jīng)費9卷、祀典3卷、職員3卷,約29萬字。本書除源流部分征引《禹貢》等史籍外,其余部分則斷代為書,記述了清順治元年至宣統(tǒng)三年(164
本書為“黃河國家治理文獻集成”叢書第90冊,系民國卷分冊,收錄《歷代治河方略述要》!稓v代治河方略述要》是一部系統(tǒng)梳理與研究黃河治理策略的圖書。本書共12章,詳細探討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治河策略,包括金元利河南行、宋元治河成就、明清治河方法等,以及潘季馴、靳輔、陳潢、魏源等人的治河業(yè)績和觀點。此外,書中還分析了治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