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先生的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作品。本書以宋明儒學為主題,以朱子學、陽明學、船山學研究為主,內容涉及道學思想史研究、比較宗教學取向的儒學研究以及一些考證研究。在這本書中,讀者既可以從宏觀處看到作者對其研究問題的研究特色,也可以從細微處看到作者對其所提出論點的縝密分析與論
本書共收錄論文15篇,涉及明代心學的歷史場域、明清學者對嶺南心學的傳承與發(fā)展、陳白沙的心學思想、湛甘泉的心學思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嶺南心學與陽明心學之關涉等主題。諸位作者對于嶺南學術及心學均有自己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對于問題的深入思考與研究,對于推進嶺南心學的研究與傳承具有積極意義,故匯集成冊以期能明人以理、啟人
本書內容包括:儒家道學與關學源流、張載哲學及藍田易學、張載關學的歷史重構、關學研究與古籍整理、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等。
在“心”的議題上,朱子的論說廣大而精微,值得不斷研究。本文在學界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將朱子心論諸議題總結為五個原始要終的部分,并對其中十多個子論題進行了精益求精的哲學探討和現代詮釋,得出了“心等于知覺之能,而心在與他者接觸的過程中會依次運用為思、情、意三種能力”“心具眾理的義涵在于揭示心是造化生生道理的充分具體化”“圣心
本書通過梳理這些以往“邊緣化”的內容,展現朱嘉對學術交流方法論的自覺探索,有助于推進學界對朱嘉學術風格和思想發(fā)展動力的研究。朱熹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共同建構起了中國古代學術交流的基本范式,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對當代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也有重要啟示。
本書以誠意與自欺問題為中心,重構從朱子晚年到陽明的哲學邏輯進程,以“誠意史觀”兼容和取代“格竹敘事”。朱子批評象山學派有自欺的危險,這令他更關注如下問題:誠意如何可能?自欺如何診斷?格物致知之后為何仍須誠意?這些問題困擾著晚年朱子,使之不得不反復修改其《大學》誠意章注,直至臨終前三天。而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與四句教等
本書選取十七篇關于永嘉學派研究的相關文章,介紹永嘉學派代表人物的觀點、核心內容和當代價值等,如經世致用、事功思想、財稅思想等。
本書闡述了形而上的方法論,并運用“無為”“直覺”“體悟”“內觀”“外察”“變通”“創(chuàng)新”“一分為三”等方法,解決現實世界與人生問題。書中除緒論外,共四章,內容包括:知方法、知欲望、知社會、知人生。
人生樂在相知心:王安石詩傳
該項目薈萃中國、朝鮮半島、日本歷史上《近思錄》文獻的六百余種代表性版本,對這些版本做敘錄,剖析版本遞序、分辨版本源流、詳解版本形態(tài)、判斷版本價值,體例科學,考辨詳盡,文獻豐富,判斷精準。本項目除版本敘錄外,兼有考證,提高了古籍版本整理的學術含量。并配以精美書影,便于讀者直觀感受。本項目在《近思錄》文獻版本領域做到了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