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究無法在這個世間過得小心翼翼,因為總有一種召喚在不遠的前方,它讓人不得清寧,也無法停留。我是王陽明,我從江南一個叫作余姚的縣城出發(fā)……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倏忽千里,時間深處彌漫著美麗的傷感。我就這樣開始了一生的致良知之旅:少年時的天馬行空,邊關歷險;青年時的困惑糾結,溺于佛道;從中年到晚
儒學之所以為儒學,是由于它對現(xiàn)實人倫世界的強烈關注,是由于它對性善的堅信從而對工夫操持的強調。進入明代中葉,程朱理學日益僵化,天理-人倫成為拘束士子的天網(wǎng)。陽明心學由于兼顧天理-人倫與心性-道德,從而迅速贏得士子們的心靈。陽明將精神超越的熱情從天理轉向人的自得自足之境,與明代士人在政治高壓下從得君行道轉向覺民行道有關。
本書是黃宗羲《明儒學案》的改寫本,以王陽明心學為主線,所介紹王陽明、吳與弼、婁諒、方孝孺、王艮、顧憲成等儒學大家,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生活方式與思想,對人與自然的理解。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與環(huán)境,是一個空前復雜的人類社會,人之心靈與生命所受干擾與撞擊是極為沉重的,生命之種種可能,被限制在極狹小與軟弱的圈子里面,或許此書所介紹的
本書收錄與方以智相關的研究論文27篇,本書所收文章的作者,多為國內(nèi)當前研究方以智學術有較大影響的學者,他們的方以智研究,大體上足以反映我國當前的方以智研究的學術水平,本書是方以智研究領域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本書所收錄文章既有對方以智研究的歷史回顧、現(xiàn)狀分析和未來展望的全景式論述,又有對方以智學術思想特別是其哲學思想體系的
羅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的先驅。羅汝芳的文獻,明刻本《近溪子文集》卷首《羅明德公書目》開列《近溪子集》、《批點近溪子集》、《近溪子明道綠》等九十三種,其中有“會語”(即講學稿)三十余種。至今猶存的羅汝芳文獻,據(jù)有關統(tǒng)計,僅有十余種,其中文集、
本書分十六章,內(nèi)容包括:背景、家世、求學、仕途、學說、貴疑、;論辯、理政、辦學、后學、定位。
本書分中國大陸陽明學研究期刊文獻綜述、中國大陸陽明學研究著作文獻綜述、中國大陸陽明學研究輯刊文獻綜述等十三個部分,展示了2021年有關陽明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本書講述:《焚書》共6卷,是哲學與文學著作。書中收錄了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這些作品較為全面地闡釋了李贄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因此《焚書》也是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目前《焚書》在國內(nèi)尚未有英譯本,在國外也暫無全譯本。本書譯著者系統(tǒng)整理了《焚書》的內(nèi)容,對選編作品
本書從“泰州學案”的重新厘定著手,暫時擱置了那些沒有明確師承關系的所謂泰州學人,集中探討了王艮、王襞、王棟、顏均、何心隱、羅汝芳的思想學說。通過對其思想及行為的分析以略窺“泰州學派”的思想全貌。本書分析發(fā)現(xiàn)泰州學派的思想特征有濃厚的社會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場大多有取于陽明心學的“現(xiàn)成良知”說,同時又有“
本書共五篇:第一篇“陽明學與福建”;第二篇“陽明學與漳州”;第三篇“陽明學與平和”;第四篇“王陽明研究”;第五篇“陽明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