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湖北省地理志》為林奎騰所著,專述湖北省一省的行政區(qū)劃、地勢氣候、各類物產(chǎn)、工商實業(yè)、商貿(mào)交通、政教民俗等等,全面介紹了湖北省在當時的基本情況。本書不但繼承了部分中國古代志書區(qū)域特點鮮明、資料來源廣泛等特點的同時,還隨著社會的進步,具有了新的時代性,例如在繼承古代志書物產(chǎn)、職官(官制)的同時,增加了近代新出現(xiàn)的實
本書為《長沙晚報》橘洲副刊“文脈長沙”專欄刊發(fā)文章合集,主要關注湖湘文化變遷,聚焦長沙文化蘊味。全書內(nèi)容分為“名人篇”和“名勝篇”,“名人篇”包括屈原、賈誼、王夫之、陶澍、曾國藩、何紹基、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等對長沙乃至湖湘文化影響深入的人約25篇,“名勝篇”包括長沙地名來歷、四羊方尊與寧鄉(xiāng)青銅器、馬王堆漢墓(辛追)
《蕭山縣志刊誤》,三卷,清毛奇齡撰,收錄于《西河合集》。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以蕭山新修縣志踳駁失考,因逐各條為之厘正。凡沿革之誤二條,稱名之誤一條,封屬之誤二條,坊里之誤二條,古跡之誤三十八條,人物之誤三十五條!痉强たh志書。而列于郡縣志書中者,以所刊正者乃郡縣志書,猶《新唐書糾謬》列于正史之例也。”卷一
《新修余姚縣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本,書前有沈應文敘及修志姓名,有圖,卷一至卷五為輿地志,卷六至卷九為建置志,卷十、十一為食貨志,卷十二為官師志,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一為人物志,卷二十二為典籍志(附碑刻),卷二十三、二十四為叢談!缎滦抻嘁h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
《(萬歷)嵊縣志》,十三卷,明萬民紀、林岳偉修,明周汝登纂,萬歷十六年(1588)刻本。依《(民國)嵊縣志》卷三十二,是書書前有王大康、林岳偉、周汝登三人序,現(xiàn)僅見林岳偉、周汝登序。正文前有圖五幅。卷一建置考,卷二區(qū)域考,卷三山水考,卷四風物考,卷五版籍考,卷六學?,卷七祠祀考,卷八官師考,卷九選舉表,卷十名宦傳,卷
《(民國)蕭山縣志稿》,彭延慶、張宗海修,姚瑩俊、楊士龍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全書三十三卷首末各一卷。卷一為疆域,卷二為山川,卷三為水利,卷四至卷六為田賦,卷七至卷八為建置,卷九為古跡,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紀事,卷十二官師,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卷十五至卷二十七為人物、列女,卷二十八、二十九為瑣聞,卷三十至
《(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卷,清蔡杓修,清章平事等纂,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書前有章平事序、凡例,以及圖八幅。卷一為疆域、城池,卷二志署廨、山川,卷三志古跡、物產(chǎn)、災祥,卷四志田賦,卷五志水利、學校、祠祀、武備,卷六為職官表,卷七、八為選舉志,卷九至卷十一為人物志,卷十二為序記!(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
《(道光)嵊縣志》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道光八年刻本,清李式圃修,清朱淥等纂。書前有分巡浙江寧紹臺海防李可瓊序、紹興府知府馮清聘序、李式圃序,以及修志名籍、凡例、縣志圖等。卷一為分野、建置、山川等志,卷二為城池、署廨、水利等志,卷三為戶口、田賦、風俗、物產(chǎn)等志,卷四為學校志,卷五為廟壇、寺觀等志,卷六為職官、名宦等志,
(成化)新昌縣志,(明)李楫修,莫旦纂,明成化十三年(1477)修,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全書十六卷,卷一為圖像,卷二為沿革、分野、疆域、鄉(xiāng)都、城郭、戶口,卷三為山川,卷四為風俗、田賦、土物,卷五為治所、學校,卷六為義事、典籍,卷七為官宇、祀典,卷八為坊巷、橋梁,卷九為宅第,卷十為寺廟,卷十一為氏族、科第,卷十二
清代康熙一朝,會稽縣志曾有兩次修纂,首次修纂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時任知縣呂化龍主修、董欽德編纂;第二次修纂時間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時任知縣王元臣主持,董欽德、金炯編纂,全書二十八卷首一卷。兩種縣志都收入《紹興大典》第一輯,康熙十二年版現(xiàn)已出版,此為康熙二十二年所修。清代康熙一朝,會稽縣志曾有兩次修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