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華孔子學會主辦,承什剎海書院協助,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tǒng)展開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 特的價值,使其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輯刊是連續(xù)出版物,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王中江教授、哲學所李存山教授擔任主編,每期選取中國儒學的基本問題,集
《老子學集刊》第五輯,以道家和道教之道為主題,對道在不同文本、不同語境中的意義衍變及其表現形式、內在關聯、歷史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共收錄劉笑敢、陳靜、陳霞、丁四新、鄭開、高華平、李若暉、章偉文、王威威、鄧聯合等學者的26篇文章,其中既有對道家早期經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對道家和道教思想史相關問題的討論,是一部反映學
曹元弼所撰《周易學》是易學研究史上的重要作品。它按照張之洞《勸學篇》列舉的七目: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和流別,對《周易》的基本體例、思想內容、學術疑難、解釋流派進行疏通!睹骼酚懻摿恕吨芤住敷w例以及各易家家法!兑肌贩譃樯舷聝善,摘取重要的經句進行闡發(fā)!秷D表》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現了《明例》所涉及的體例。
本書以道統(tǒng)為主線,用中西比較的視野,對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術思想進行梳理,發(fā)掘貫穿其中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和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解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天道觀,是中國學術思想的顯著標志。西周時期,就形成了神靈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的天道觀,連同民本思想等作為古代思想遺產,為孔、墨、老三哲所繼承。不同天道觀相
上篇主要是從禮樂之維和政治向度對先秦儒道經典中的思想進行深度犁耕: ,我們把中國哲學的思想特質理解為人生。 第二,我們理解先秦儒道為中國人所開顯的人生是一種禮樂的人生。 第三,實現這一禮樂人生的關鍵在政。 第四,這種道德的政治的理想范式是王道政治。 第五,中國政治哲學作為一種道德的政治之類型,是由重德性的文化傳統(tǒng)所造就
本書對宋代著名學者及易學文本都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梳理與分析,鑒于以往學者對宋代易學的研究多注重易理、哲學的分析,這固然對理解宋代易學有重要的幫助意義,但實際上易學作為經學、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僅是哲學的重要體現,更為主要的是它們是那個時代思想的重要展現。所以,我們在探究宋代易學諸派、諸家易學的同時,更應該看到易學
本書在大量搜集、閱讀、理解國內外相關古籍文獻、關于《呂氏春秋》的訓解、注釋、?、集釋以及研究專著、譯著等多種文獻的基礎上,從歷史學的視角出發(fā),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觀點和方法,確定其“天道”主線下覺醒“道德本性”、建構“秩序”意識的教化,并以此呈現教化主客體、教化路徑、教化方法等內容。在對《呂氏春秋》
“禮治”指的是通過“禮”的原則來治理國家的統(tǒng)治方式,相對于強調法律和刑罰的法治模式,禮治更重視從倫理道德和禮儀規(guī)范的角度教化民眾并治理國家。圍繞著禮治思想,歷史上形成了禮儀制度、禮儀習俗、禮儀文本等外在可見的禮治表現形式。本書以北宋時期提倡禮治的代表性思想家胡瑗、歐陽修、李覯、司馬光、王安石、張載、二程、藍田呂氏等為研
本書《老子》原文選擇具有極強歷史延續(xù)性和文化實踐性的傳世通行善本,一字未動。注釋部分以盡可能符合老子原意為基本原則,從造字本意、相近年代典籍用法、原文互證、邏輯一致四個方面入手,逐字逐句對《老子》做了細致全面而又深入淺出的解讀,方便讀者理解掌握老子思想精髓,從而在實踐中得以運用。
《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影印!墩撜Z》是先秦儒家核心的典籍,也是在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積淀中,對文化精神、民族信仰有著決定性影響的一部經典。它記錄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之語,以及孔門弟子相互間的對話與答問。在孔子辭世后,經弟子論纂成書,故謂之《論語》。自《論語》成書至今兩千多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