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輯刊輯,為跨學科、綜合性的人文思想類學術輯刊,由渠敬東(北大社會學系)、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系)主編。輯刊以山水為主題,立足于中國文明的思想脈絡,從先秦時期絕地通天的山川祭祀,到中古以降隱逸世界的形成,以及澄懷修身的山水詩、畫藝術,探討中國文化中超越性、整全性的精神概念。并以比較文明為視角,關注西方文明及其他諸
本書由錢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講匯集而成,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jīng)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義與方法。實為作者此后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視為作者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作者認為,近人治學,都知注重材料與方法,但做學問,當知先應有一番
《陳寅恪語錄》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對于陳氏講課的記錄、關于陳氏言談的回憶中選錄文字,以編者個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謂竭澤而漁。選錄內(nèi)容側(cè)重適合語錄的通論,更加突出陳寅恪的史識。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本編所選錄文字,按語錄體根據(jù)題材分治學方
四書五經(jīng)是如何成為儒家經(jīng)典的?古代帝王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寢?古代的天文學家是如何繪制星象圖的?……我們都該知道點。
本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石云濤教授近年來的重要學術成果,包括“絲綢之路交通路線變遷”“絲綢之路物質(zhì)文化交流”“絲綢之路與唐詩”等部分。石云濤教授近年來在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豐碩,“絲綢之路交通路線變遷”一章分別探討了絲綢之路起點的變遷問題、西北陸上絲路、北方草原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中若干研究相對薄弱的問題。通
弘揚核心價值觀與繼承傳統(tǒng)文化研究(全六冊)
本書編者在編撰《吳晗年譜》收集史料的過程中,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吳晗先生從未結(jié)集出版過的文章。它們就像是角落里蒙塵的珍寶,思想的光輝從未湮滅。本書甄選吳晗先生重要的史學小品,并收入梧軒雜記及《論歷史人物》等散落在外的遺珍,讓讀者可以全面領略史界前輩的文思精髓。
本書精準對焦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備考,六大章、十八小節(jié),全面覆蓋考點,前有精講,后有精練,稱謂常識、古代職官、選拔制度、禮儀制度、古代地理、古代文學……備考需要的一切,盡在其中。
國學經(jīng)典是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的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國學經(jīng)典誦讀,不僅可以快速地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顯著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內(nèi)省外修的好習慣,陶冶學生的情操,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校、家庭、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本書分為四個篇章,分別為唐詩之美、宋詞之韻
《漫畫中國史》叢書力求以簡潔的畫風、精練的文字、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通過這條脈絡,讀者可以把地理、氣候、經(jīng)濟、文化、哲學、人物、事件等各個點連成一條線,再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尋找歷史主線中反復出現(xiàn)的趨勢和背后的邏輯。為什么宋朝皇帝寧愿向這些周邊的“野蠻人”提供大量經(jīng)濟利益,也不愿意打仗?數(shù)據(jù)如何反映宋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