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寫刻版本更是集西南地區(qū)歷代學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歷代傳唱中被廣為珍重,說明了區(qū)域文獻與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在版本研究中對藝術性的注重是較缺乏的,寫刻本具有工藝美術性與文學性,為出版印刷制作與版本研究提供新視角。而版刻書跡于研究書法史和考察書人與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提供了書跡資料。有鑒于此,今經(jīng)多方收
西南寫刻版本是集西南地區(qū)歷代學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歷代傳唱中被廣為珍重,說明了區(qū)域文獻與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在版本研究中對藝術性的注重是較缺乏的,寫刻本具有工藝美術性與文學性,為出版印刷制作與版本研究提供新視角。而版刻書跡于研究書法史和考察書人與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提供了書跡資料。有鑒于此,今經(jīng)多方收集
胡儼(1360-1443),字若思,南昌人。通覽天文、地理、律歷、卜算等,尤對天文緯候學有較深造詣。洪武年間考中舉人,成組時遷侍講。永樂二年(1404)累拜國子監(jiān)祭酒。重修《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皆充總裁官。著有《頤庵文選》、《胡氏雜說》。本書搜集現(xiàn)存胡儼所撰詩文作品,通過精選底本、校本,審慎
本書共四卷,共二百七十余條。所記皆為宋代雜事,廣泛記述了北宋時期朝野軼聞,對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文人的生活行狀頗多描述,對宋代政事、邊防也有詳細記載,卷四對當時重大事件檀淵之盟的述說很為詳盡。此書對北宋重要史實人物關注尤多,間或涉及書法繪畫、農(nóng)事水利、佛徒道流以及奇聞異物等。洪邁稱此書“高簡有筆力”。
本書對曹丕作品進行了較為全面搜羅,殘篇佚文也都收入其中,并按照文體分門別類。同時,參考前賢的學術成果,對曹丕作品原文進行了校注,每篇作品前寫有題解,對該作品的寫作時間、原由以及藝術風格有簡要的介紹,作品之后精心輯錄了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學評論家對該作品的評點,對于讀者了解曹丕及其作品當有較大助益。后附曹丕大事年表與重大作
影印書。當代學術對于陳龍正的研究,相對落后,有限的論文主要集中于他的救荒實踐。編者等人通過多方努力,輯得陳龍正有關文獻六種,包括陳龍正的自著書以及編輯類作品,今將各書雖編為《陳龍正文獻輯刊》。在《輯刊》之外,陳龍正尚有《救荒策會》一書,該書編定于崇禎十五年(1642),書中的內容,雖有部分因襲前人,但也保留了陳龍正在浙
影印書。呂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簡,號新吾,晚號抱獨居士、了醒亭居士,河南寧陵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經(jīng)歷了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分別在陜西、山西、山東及朝廷做官二十馀年,歷任知縣、吏部主事、右參政、提刑按察使、提督、巡撫、右僉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等官職。六十二歲時因上著名的《憂危疏》而遭讒,辭官家居
原名《鶴齋叢書》、《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六集,收書四十種,七十四卷。所輯經(jīng)說、雜史、金石、筆記均為篇幅短小罕見之書,非本叢書較難找到。除個別宋明人著作外,大都為清人著述。自著《勇盧聞詰》及《張忠烈公(煌言)年譜》亦刊入第1、4集。其中朝鮮人著作2種,從中可見中朝文化交流。清人七弦河上釣叟所撰《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
本書是清代學者錢泳于道光時期所作筆記雜考,記述了清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原書稿共六冊,具體內容為:記邊疆及外國之歷史與風土人情;記金石碑帖、書畫、器物;記異事與異聞;記作者見聞之人;作者的雜記、雜考;作者的詩文。這是本書的次整理影印,書前附有解題。
影印文獻匯編。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號蕓閣,又號羅霄山人、薌德,晚號純常子,江西萍鄉(xiāng)人。生于廣東潮州,成長于官宦家庭,為陳澧入室弟子。光緒十六年進士,授編修,擢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主戰(zhàn)反和,并積極致力于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關鍵人物之一。本書輯錄文廷式著述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