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周易》古注的導讀,包括“周易概論”、“古注集!、“注疏影印”三個部分!爸芤赘耪摗笔顷P于《周易》文獻學、經學、思想史等相關知識的概述,包括《周易》名義、結構、經傳、義例、辭語、要義、學史、要籍等方面,是一部簡明《周易》百科知識辭典!肮抛⒓!边x用在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國魏王弼注(上下經)和晉韓康伯注(《系辭》
本書為九州易學叢書之一種。杭辛齋(1869-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寧縣人,故又稱海寧先生。杭氏青年時期應童子試名列前茅,其后從陳書玉、李莼客兩先生游學于京師,充文淵閣校對,得盡窺秘籍,肄業(yè)同文館,習天算理化而學貫中西。其曾組織《周易》學術研究會,名研幾學社,在學社曾擔任《周易》主講,撰寫《周易》講義《易楔
《老子說解》以《老子校讀》為基礎,是對《老子》一書中言論及哲理的詳細校釋和系統(tǒng)解讀!独献诱f解》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全書由經文、語譯、校釋、說解四部分組成,較《老子校讀》其校釋和說解增改頗多。本書以校為主,以釋為輔,譯語通俗易懂,說解意在闡發(fā)章旨,校釋譯注,意有未盡,亦在說解中加以補述。老子哲學博大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jù)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
《大學》詳細地歸納了先秦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系統(tǒng)地講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認為人的修心養(yǎng)性不僅局限于自省,還是一個同外界事物積極接觸,通曉知識事理,培養(yǎng)道德情操,使人格漸趨完善的過程!洞髮W》的言論與思想,涉及人的自身修養(yǎng)、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多方面內容,對于今人來說,具有普遍的教育和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迅速轉型,西方思想學說大量涌入,儒學之斷續(xù)問題為中外許多有識之士所關注,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本書回應此熱點問題,共分為十二個章節(jié),從近世以來儒家與基督教在中國的沖突與融合、儒學在當代中國的斷續(xù)問題、當代新儒家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建構及其建構方式、儒家的人文關切與當代社會的雙向互動、儒學與文明
本書是關于儒學和傳統(tǒng)思想的論文集。按照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傳統(tǒng)辨析,共九篇文章,前四篇是個案分析,后五篇是專題綜論;第二輯西學初漸,共五篇文章,論述了明清之際西學初次影響中國,對原有傳統(tǒng)的沖擊,以及不同觀念的比照和交匯;第三輯當代審思,共八篇文章,論述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中國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若干問題。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
《儒典》精粹涉及漢代儒學和宋明理學的經典著作,以及歷代儒家學者的生平事跡,集中展示歷代儒學的精華。版本珍稀,其中不乏宋元本;名家導讀,約請文獻學專家為每種書撰寫提要,版本價值與學術價值兼?zhèn)洹4舜斡坝 犊资霞覂x》十四卷《家儀答問》四卷《劻儀糾謬集》三卷,底本為清乾隆曲阜孔氏刻本。清代孔氏學人對家族禮樂制度文獻的編纂具有開
《儒典》是對儒家經典的一次精選和萃編,集合了儒學著作的優(yōu)良版本,展示了儒學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約請古典文獻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精選書目,并為每種書撰寫解題,介紹作者生平、內容、版本流傳等情況,文簡義豐。叢書共三十三種,主要包括儒學研究的代表性專著和儒學人物的師承傳記兩大類。版本珍稀,不乏宋元善本!盾髯蛹狻,清光緒十七年長沙
《儒典》精粹涉及漢代儒學和宋明理學的經典著作,以及歷代儒家學者的生平事跡,集中展示歷代儒學的精華。版本珍稀,其中不乏宋元本;名家導讀,約請文獻學專家為每種書撰寫提要,版本價值與學術價值兼?zhèn)!睹献幽瓯怼罚鳛閷γ献由竭M行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是魏源年輕時候的作品,清光緒四年淮南書局刻本。本書對孟子的生平作了詳細考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