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推薦
更多
新書推薦
更多
當前分類數(shù)量:317  點擊返回 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圖法 【B25 近代哲學(1840~1918年)】 分類索引
  • 嚴復學術檔案
    • 嚴復學術檔案
    • 朱修春主編/2015-3-1/ 武漢大學出版社/定價:¥78
    • 本書收錄了近百年來有關嚴復學術研究的代表性論著,并評論了其研究價值,概述了近三十年嚴復研究論著和大事記,全面探討了嚴復生平、譯著工作、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及哲學思想,借此梳理了近百年嚴復研究的主要學術觀點,展現(xiàn)了主要學術成果,為嚴復研究建立了極其有價值的學術檔案。

    • ISBN:9787307121102
  • 潛龍在淵—章太炎傳(平)
    • 潛龍在淵—章太炎傳(平)
    • 伍立楊 著/2015-2-1/ 作家出版社/定價:¥39
    • 章太炎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傳奇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一位承前啟后的國學大師。他的經(jīng)歷,無論作為英雄豪杰,還是作為文學家學術家,都極其豐贍而有魅力。作者成功地勾勒出大師的形象輪廓,對他的意義也有精彩的論述。

    • ISBN:9787506377942
  • 男兒志兮天下事—梁啟超勵志文選  (梁啟超的文章和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任公風采,只有在讀過他的文字后才能倍加深刻。)
  • 現(xiàn)代性的本土回響:近代楊墨思潮研究
    • 現(xiàn)代性的本土回響:近代楊墨思潮研究
    • 何愛國/2015-1-1/ 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定價:¥36
    • 現(xiàn)代性的本土回響:近代楊墨思潮研究

    • ISBN:9787510081057
  • 梁啟超傳記菁華
    • 梁啟超傳記菁華
    • 梁啟超/2014-12-1/ 東方出版社/定價:¥30
    • 梁啟超撰寫的多種傳記,曾經(jīng)數(shù)次結集行世。本書選取梁氏傳記中之中國人物部分,旨在表現(xiàn)其傳記風采。梁啟超的傳記既受傳統(tǒng)傳記(如《史記》)的影響,刻畫人物性格,復原歷史場景,采用全知視角敘事,也采用西人傳記之體,敘述人物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梁氏的傳記均以關系到一代時局者為主人公。梁啟超一枝“常帶感情”、“別有

    • ISBN:9787506078160
  • 廖平著述考-巴蜀全書
    • 廖平著述考-巴蜀全書
    • 鄭偉/2014-12-1/ 四川大學出版社/定價:¥205
    • 本書收集和整理自周秦王以下乃至民國初年歷代巴蜀學人撰著的重要典籍以及其他作者撰著的反映巴蜀歷史文化的作品,編纂?yún)R集成巴蜀文獻的大型叢書。本冊為廖平著述考,主要內容包括:群經(jīng)總義、易學、書學、詩學等。

    • ISBN:9787561472224
  • 歷史賢臣:慷慨悲歌——譚嗣同
    • 歷史賢臣:慷慨悲歌——譚嗣同
    • 姜正成 主編/2014-8-1/ 海潮出版社/定價:¥32.8
    • 譚嗣同是清末變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青年時就立下經(jīng)世救國的宏愿。在江河日下、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他發(fā)出“鐵屋中的吶喊”。在戊戌維新運動中,他忠勇猛進,為整個社會帶來一股激情和活力。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不愿出洋,誓言要做中國第一個為變法流血者,在屠刀之下從容就死!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的死是這句

    • ISBN:9787515706283
  • 康有為與康門弟子
    • 康有為與康門弟子
    • 張林杰/2014-7-1/ 大象出版社/定價:¥38
    • 文化傳記類圖書。涉及康有為及其弟子陳千秋、梁啟超、麥孟華、劉海粟等人的生平和志業(yè)。

    • ISBN:9787534772320
  • 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 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 鄭師渠/2014-7-1/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定價:¥78
    • 作者這本書共分八部分,內容涉及國粹派和國粹思想的興起,國粹派的文化觀,國粹派的經(jīng)學思想、史學思想、倫理思想,國粹思潮的歷史地位和局限性等等。目前看到前三章,在前言中,作者認為晚清興起的國粹派看到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機是更本質、更深刻的民族危機,于是提出“保種、愛國、存學”口號,呼吁重視保持民族文

    • ISBN:9787303172009
  • 道出于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 道出于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 羅志田 著/2014-7-1/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定價:¥48
    •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舊,各自都有其獨立的意義,不過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顯著。中西和新舊之間的關系,尤更密切而糾結。在某種程度上,正因中國在對外競爭中的屢屢失利,“中西”的認同已帶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載著強烈的價值判斷,才逐漸被更超越的“新舊”所取代。從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舊中西之間的緊張在持續(xù),同時也有一些讀書人試圖淡

    • ISBN:978730317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