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伍蠡甫中國畫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為藝術家專題論,收錄伍蠡甫八十年代所寫的七篇中國畫家論,所論畫家包括董源、趙孟頫、董其昌、吳歷、王翚、漸江、石濤,以及極具代表性的畫家勾連中國繪畫之發(fā)展脈絡。其中有畫家之生平考略,畫學思想之溯源評析,亦有對其代表畫作的賞析品評,品讀此書,能從畫家及其作品身上窺見一時代藝術之脈絡
本書記錄作者從5歲開始打球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的羽毛球筆記。本書以李茵暉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她職業(yè)生涯里取得的戰(zhàn)績和遭遇的挫折,從中可以了解中國的職業(yè)運動員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對當下的年輕人成長成才具有指導意義。除了成長經歷外,全書匯集了作者在國家隊期間訓練筆記和比賽總結,總結了自己每次比賽的心理、技戰(zhàn)術等。
《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藝復興思潮》為“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藝復興思潮”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冢┱撐倪x集。全書從該次會議收到的150多篇論文中精選45篇左右,集中反映了外學界在這一問題上所取得的進展。具體內容既涉及魯迅思想、藝術的形成發(fā)展,也涉及國近代現(xiàn)代文藝復興思潮的形成與演變、魯迅與近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與世
本書運用翔實的史料,以文學的筆法娓娓講述陳獨秀之子陳延年、陳喬年從無政府主義者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曲折過程,聚焦其相當短暫而又精彩非凡的一生,告訴讀者一個***的《覺醒年代》的故事,張揚了早期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的犧牲奮斗精神,堪為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人生楷模和青春榜樣。
蕭穆(1834-1904),桐城派著名學人,其日記自咸豐十年至光緒三十年,洋洋二百萬字,連續(xù)性、記錄性強,內容豐富,反映了清末的學術及風氣,史料價值高。其日記所記人與事,桐城、南京、上海等場域,皆與書籍有關,其一生活動也與抄書、藏書、刻書、編書、校書、印書、著書、售書等相關聯(lián)。《編織的藝術蕭穆日記中的書籍與文學世界》為
旭升堂:江南好家風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蔣光慈短暫而閃光的生命歷程、蔣光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理論建樹、蔣光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活動、蔣光慈與文壇同仁的淵源、蔣光慈“皖西建黨”考辨、“敢為人先、堅守執(zhí)著”的光慈精神等。
本書從新聞史研究的角度,還原杜鵬程英雄記者的本色。內容包括:杜鵬程新聞生涯研究、杜鵬程新聞作品選粹、杜鵬程新聞認知論說、杜鵬程戰(zhàn)爭日記選編、杜鵬程家人親情思念。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易懂、充滿故事感的文字,配以大量與文天祥相關的古代經典繪畫的圖片,為廣大讀者講述辛棄疾的成長背景、仕途經歷、文學成就和英雄氣概。辛棄疾(1140年-1207年),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民族矛盾激化的宋金對峙時期,22歲就舉起抗金
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不僅是影響中日兩國歷史、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也是晚清政治史的一道分水嶺。由翁同龢本人保留下來的《倭韓新事》《倭韓近事》則是反映甲午戰(zhàn)爭期間朝野動態(tài)和內幕的珍貴資料。 《倭韓新事》收錄張蔭桓、李鴻藻、孫毓汶、孫家鼐、許應骙等人的73封信函,尤其以張蔭桓的書信為多;《倭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