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紹興平湖調的緣起、表演特色、價值及傳承保護等。紹興平湖調本名越郡南詞,是明清江南說唱藝術——南詞在紹興的遺存!捌秸{之能唱者,必國文通順,能詩詞歌賦,則上口有致,即聽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與談平調也!逼胶{文辭高雅、曲調優(yōu)美、旋律豐富、風格獨特,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
這是一本專門為川劇愛好者、鑒賞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研究者等編寫的工具書。所謂精華,是指從川劇經(jīng)典劇目、聲腔音樂、技藝絕活、舞臺美術、歷史沿革、班社團體、名家名戲等方面,擇其精要、典型和有代表性的部分,以詞條的形式,結合鮮活生動的例證予以介紹、賞析。為廣大愛好者、研究者提供一個了解、認識川劇的窗口。通過本書的閱讀、觀賞
侗戲是清朝嘉慶年間由吳文彩所創(chuàng),經(jīng)歷近200年的不斷豐富、創(chuàng)作與傳播,已成為我國民間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造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古樸而抒情。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至今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三江、龍勝等縣
《中華文明史話:雜技史話》從雜技的萌芽——先秦雜技談起,再論秦漢時雜技已逐漸形成并發(fā)展,再到兼收并蓄的百戲技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雜技;到了隋唐時代,宮廷雜技迎來了盛世;而宋代雜技則繁榮了都市雜技。*后談到到明清時,已見證江湖把戲的興衰。
編者試圖就熱愛表演專業(yè)的青年同志所關心的問題,以及立志報考戲劇、電影表演專業(yè)的同志應怎樣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怎樣為表演專業(yè)的考試去做準備、考試時應注意些什么等等問題,談些見意,供青年同志們參考。相信對青年同志會有所幫助。
用鮮明絢麗的色彩、犀利流暢的線條組織成面部圖案,勾畫在戲曲人物的臉上,是中國戲曲化妝的特殊手段,成為瞼譜。按臉譜的一般應用范圍來講,它屬于凈、丑兩行;按臉譜的戲劇功能來說,它是戲曲統(tǒng)一風格化妝的一種。無論生、旦、凈、丑,根據(jù)所演人物的性格、面貌,需要特殊夸張的都可以勾畫臉譜。
《白字戲研究》就是作者后半生立志獻身于精神探索后的處女作,供廣大讀者閱讀參考。面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的重現(xiàn),面對周遭對怪現(xiàn)象的神往、無奈與麻木,作者常常淚流滿面,“心有戚戚焉”。這種揮之不去的感慨彷徨不斷地令作者不安、令他困惑,漸漸地凝聚成他的人生使命——解讀百年滄桑巨變下的諸多怪現(xiàn)象。這種使命
《中國百年話劇史稿(現(xiàn)代卷)》講述了:中國話劇的播種、萌芽、生長、成熟于新中國成立前,從1907年到1949年,走過了40年風雨征程。這是一條曲折的、光榮的道路,F(xiàn)實主義是它的主流和傳統(tǒng),但也活躍著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的潮流。整部中國話劇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豐富、充實,色彩斑斕,具有悠久的生命力。隨著它的不斷躍動,流向了社會
本書介紹了浦江亂彈的形成與發(fā)展、浦江亂彈的內(nèi)容與特色、浦江亂彈的班社和劇團、浦江亂彈的劇目等。
本書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叢書”之一。講述仙居花燈的歷史沿革、藝術特色、保護傳承的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