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稿是政協(xié)泰州市姜堰區(qū)委員會組織編寫。是江蘇泰州姜堰區(qū)古今關聯(lián)的佛教人物傳略,資料豐富,內容細致。民國楊仁山《江蘇名山方丈錄》云:名山方丈“泰籍者占十之七八”。泰者,原泰縣,今姜堰也。該著作是作者通過十年時間的研究、調查、整理,完成了姜堰與佛教相關的近百位人物傳略,其中既包括與姜堰佛教有淵源的太虛、本煥等著名僧人,也有
本書分析總結了國內外學界從語言角度對可疑佛經進行考辨研究的成果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展望。本書共分為四部分:一、中古漢譯佛經考辨概貌。梳理中古早期漢譯佛經考辨、鑒別工作的緣起、對象、方法與原則,評述以往的相關成果。二、東漢安世高譯經的考辨與鑒別。精選甄別、考辨題署東漢安世高譯、實則有問題的部分譯經論著,從語言的角
"本書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搜集并整理敦煌寫本《四分律》,在此基礎上,深挖寫本《四分律》的文字學價值和文獻?眱r值。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上編,文獻篇。共搜集到161件(號)有關《四分律》的卷子,將寫本與刻本逐字比對,校正傳世刻本,挖掘寫本的文獻?眱r值。中編,用字篇。全面調查具體用字分析文字書寫習慣,探求其漢字書寫規(guī)律,深挖其
本書從思想史的角度出發(fā),從對朝鮮后期佛教修行傳統(tǒng)的再認識入手,以三門修行體系為中心,以禪宗法脈及其人物為研究對象,以朝鮮后期至近現(xiàn)代為研究范圍,對韓國佛教三門修行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及特點進行全面考察和梳理。具體的,在搜集、整理、辨析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各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的梳理脈絡進行縱向貫通,通過對宗團的演變、相關法
本書是國內研究唯識學的專業(yè)學術著作論輯。《唯識研究》是唯識研究領域國際上唯一的、專業(yè)學術?,旨在搭建有關唯識研究的學術交流平臺,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動態(tài),推進并擴大唯識學的研究深度及影響力。本書為第十輯。本期內容主要有:《程恭讓一<金剛經>相想通假問題》窺基與唯識宗法統(tǒng)的建構》《部派時代隨眠與纏的論諍》《“氣質
本書是一部專書描寫性質的研究,屬于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的范疇,系以《五分律》的詞匯為研究對象,呈現(xiàn)了《五分律》詞匯的概貌。首先分]別類地分析了《五分律》中的佛教詞語,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專名用語兩大類,并于每類中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詞語進行了例釋,總結了《五分律》中佛教詞語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其欺深刻研究了《五分律》中的復音詞
本書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初等教育學院院長。主要研究儒釋道思想史和佛教道教經典、宗派研究。多年來比較深入地進行中國佛教思想史、經典詮釋的歷史和禪宗典籍的研究。已出版專著多部!读鎵洝罚鸾探浀,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本經系由禪宗六祖慧能所說,其弟子法海集錄。經文主要記載慧能
本書分三卷,包括佛國品、方便品、弟子品、菩薩品、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佛品等。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本書共分八章,論述《六祖壇經》的文化創(chuàng)新、文學創(chuàng)新、哲學思辨創(chuàng)新,以及《六祖壇經》在禪門教育法方面的創(chuàng)新。本書的主旨,一方面在于揭示《六祖壇經》中創(chuàng)新思維運作和表現(xiàn)自身的方式,令讀者了知《壇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特殊地位的思維形式根源,另一方面期待通過對《壇經》的分析,使讀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運用宗教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以豐富的有關藏、漢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作為重要依據(jù),從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梳理、歸納和闡述藏傳佛教的歷史傳承、教理思想、儀軌制度和文化藝術,力爭融學術性、知識性和可讀性為一體,使其成為一部藏傳佛教教科書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