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至2020年5月31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余杭區(qū)中泰街道的中橋村古墓群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區(qū)內有兩座低矮山體分立東西兩側,共計發(fā)掘墓葬75座,包括漢墓29座、兩晉墓13座、南朝墓27座、唐墓2座、宋墓3座、明墓1座;出土隨葬品143件,西區(qū)53件、東區(qū)90件。其中漢六朝時期墓葬呈現家族化埋葬趨
本書講述了西北聯大對張騫墓的清理,收集了以何士驥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關于張騫墓的發(fā)掘修理等工作的系列考古文獻,以及何士驥在西北聯大時期所作的一些考古學文章。何士驥,字樂夫,浙江諸暨人,考古學家、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主要從事金石文字的整理與研究。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助理員,并任教于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范學院、蘭州大學等
《紅山彩陶》介紹了紅山文化區(qū)域及其關聯地區(qū)出土的彩陶,以河流劃分章節(jié),共11條河,11章節(jié),包括烏力吉木河、西拉木倫河、少郎河、羊腸河、英金河等河。書中作者用精美的圖片向讀者展示了河流兩岸出土的彩陶,并對陶器的相關信息,例如規(guī)格、紋飾特征、時代、出土地、現藏地等進行了詳細介紹,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紅山文化區(qū)域內及其關聯區(qū)域
本書介紹了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炳靈寺和麥積山石窟,這些石窟都與絲綢之路有密切的關系。本書在總體梳理絲綢之路石窟寺價值的基礎上,從遺產構成、價值體系、價值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被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寺在絲綢之路佛教傳播、佛教藝術、絲綢之路歷史、社會生活、文化交流等諸方面具有重大的歷
本書全面系統報道了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2002、2005、2006、2007年5次發(fā)掘獲取的田野資料,其中遺跡229個,包括墓葬71座、灰坑112個、灰溝28條、房址4座、柱洞7個、石堆5處、路1條、窯址1座,各類文物標本上千件,其中以56座晚期巴文化墓葬的發(fā)現最為完整和重要。本書在詳細報道考古資料的同時,對于考古材料進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志》是一部忠實記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歷史、系統介紹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館藏和現狀的著作,全書主題分為八章,從歷史遺址、資料征保、陳列展覽、參觀瞻仰、宣傳教育、史料編研、黨政管理、職工隊伍等諸多方面系統介紹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并以附錄的形式刊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全書史料詳實,圖文并茂
本書是一本三門峽出土秦漢文物圖錄。本書依托“秦風漢韻靚崤函——秦漢文物展”,將展覽中的文物結集成書,遴選大量的文物圖片,包括鵝首曲頸青銅壺、雁首曲頸青銅壺、“陜宮鼎”銅鼎等珍品。本書分為“鎖鑰雄關崤函風云”“人間煙火弘農風格”“漢風飛揚長樂未央”三個部分,通過高清的文物圖片從側面揭示大一統視角下三門峽秦漢文化的發(fā)展脈絡
苗族服飾是集民族歷史、社會生活、價值觀念于一體的文化景觀,其紛繁的服裝款式、精湛的制作工藝、豐富的服飾內涵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苗族悠久的文化傳統。與許多無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僅將其歷史傳統傾注于口頭文學之中,更將它傾注于圖畫之中,這主要表現在苗族服飾上。苗族服飾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流動的“服飾史書”。在全
本書以《武鄉(xiāng)紅色文物記憶》為書名,對武鄉(xiāng)的革命文物進行集中整理,加以介紹,分民主建政、國際友人、抗日烽火、抗戰(zhàn)功臣、歲月留痕,后勤保障、抗戰(zhàn)文藝、英模風采等部分,內容詳細,如《母子殺敵英雄的菜刀》《連環(huán)畫模范夫妻》《一臺鑄字機》《一盞不平凡的汽燈》《一本發(fā)黃的日記》《珍貴的學習筆記本》《一根竹手杖》《李逸三給孫漢英烈士
《涉藏金石藏文論文集》收錄了1982年至2018年公開發(fā)表在我國藏文期刊和藏文論文集上的86篇關于涉藏碑文、摩崖石刻和鐘銘等方面的藏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內容涉及藏族歷史、文化以及包括藏族在內的各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歷史。在時間跨度上涉及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論文集涉及到的各種涉藏金石碑刻上的文字包括藏、漢、蒙、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