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包括: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從經(jīng)學向史學的過渡;錢穆與民國學風等。
本書為貫徹落實關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論述精神,貫徹落實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要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在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編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論叢第一輯、第二輯基礎上,繼續(xù)組織編輯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論叢。第七研究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青年小組承擔具體編輯工作。本論叢第三輯經(jīng)過認真篩選,精選精編五十余篇反對歷史虛無
本書是一部著名的研究口述史的理論著作,書中認為口頭傳說是文化延續(xù)的工具之一,同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同時本書也注意到口頭傳說的缺憾,這一缺陷表現(xiàn)在缺乏年代順序,以及因各位社會原因而產(chǎn)生的選擇性解釋。
《北大史學》是由北京大學歷史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為第23輯,以“東亞思想與文化史”為主題,收錄專題研究論文16篇,作者大部分為成熟學者,如孫歌、唐曉峰、唐永亮、羅敏等,也有北大歷史學系的優(yōu)秀博士生,研究內(nèi)容包含日本考古、思想文化、儒學思想等;另外,會議紀要、學術評論、學術通訊欄目各收一篇。
本書是一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學論文集,輯錄善本佚文,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見前人之所未見,推陳出新,包羅宏富,見解深刻,詳贍而精,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獻學、語言學、考據(jù)學、歷史學之研究,體現(xiàn)了海內(nèi)外傳統(tǒng)四部之學的優(yōu)秀成果,拓展了相關領域課題研究,是一本推進了學術前沿研究進展的學術圖書。本書選收當年學術名家與學術新秀精心撰寫的最新經(jīng)
從最輕柔的愛撫到最嚴厲的打擊,觸覺是我們體驗世界的核心所在,F(xiàn)在,這種最深層的感官首次成為廣泛的歷史探索的主題!蹲钌钋械母杏X:觸覺文化史》這本書通過探索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基于觸覺的生活經(jīng)驗,充實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這種親密而感性的歷史研究方法使我們有可能重新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的觸覺基礎及其塑造社會的特殊方式?死跁刑接懥
本書是一部精煉可讀的當代西方史學入門讀物,重點介紹了當代西方,特別是20世紀以來歐洲史學的變化,討論了當代史學關心的七個重要問題,即:歷史學中的時間、材料與考證、研究尺度與范疇、歷史與書寫、歷史與記憶、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作者力圖在探討歷史學基本問題的基礎上,考察歷史的觀念、歷史學家的實踐和
復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原創(chuàng)力作,將修昔底德放入西方思想史長河中考察,取其與希羅多德、柏拉圖、亞西比德、霍布斯對比觀照,頗具新意,發(fā)人深省,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有歷史縱深感和現(xiàn)實感的思想“借鏡”! 作者從西方政治理論的基本問題脈絡入手,前后左右探察,融貫史哲,勾連古今,探求法理,既多角度解析修昔底德,亦全方位提出新的追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的演進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發(fā)展;史學自身求變與歷史編纂的變化;出版技術的革新;社會新興階層的積極推動。其中尤以出版技術的革新在推動中國史學近代化方面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本書主要通過對官辦出版機構、西方出資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學校(學堂)附設出版機構、民營出版機構的研究,分析它們在西方史學傳
史學首先是時間的學問,但空間因素亦不可或缺。歷次史學研究范式的變革,作為視角、概念與方法的“空間”,都起著重要作用。晚近二十年來,伴隨著中西人文學的整體演進,在環(huán)境史、城市史、藝術史、歷史地理學、政治文化史等領域中,都開始出現(xiàn)對“空間”問題、視角與方法的再關注與再探索。這些新的嘗試,不僅推動了史學研究范式的更新,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