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卻非人人曉之。本書對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美學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又從生物起源、動物演進、人類進化,來探究愛美之心的生理心理之源,再從文明洗禮、藝術升華、審美泛化探析愛美之心各種社會意識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對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的審美心理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伴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齡,老齡人口不斷增加,老齡化不斷的加劇,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已經是社會要關注的重點。老年人口對養(yǎng)老模式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的居家養(yǎng)老(家庭養(yǎng)老)、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和機構集中養(yǎng)老三個方面。截至目前,以地域文化為背景,以城市社會結構為劃分類別的養(yǎng)老機
本書由中國社科研究所文學理論研究室與中華美學學會外國美學學術委員會聯(lián)合編輯,主編高建平,執(zhí)行編輯趙彥芳。本輯設經典選譯、中世紀美學研究、藝術哲學與美學、審美經驗論、閱讀與評論等專欄,共發(fā)表17篇文章,如《藝術、財富與錢財:在皇家學會曼徹斯特協(xié)會聯(lián)合座談會上的演講》《愛美之學的中世紀轉型:偽狄奧尼修斯神學的古典美學意義》
《中國人眼中的美》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北寫給大家看的有關中華美學精神、中國藝術審美的書。作者從思、氣、形、意四個關鍵字切入,高度概括了中國人的十個審美意識,分別是天人合一、禮樂傳統(tǒng)、大象之美、氣韻生動、曲線造型、傳神寫意、中和圓融、比德思維、吉祥意識、言外之意;同時,結合繪畫、器物、文學、建筑、民風民俗等具體實例展
全書分為5章,依次對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5)、“”前后(1966-1977)、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經濟轉型時期(1993-2006)、新資助政策體系建立以來時期(2007-2019)這五個歷史時期的學生資行了論述,概括地描述了各個時期的社會背景,客觀地記錄了各時期學生資助的政策變化過程,使讀
如何讓大眾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簡捷明了地掌握和提高自身美學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本書密切聯(lián)系美學理論與文化工作實際,將美學核心素養(yǎng)以若干主題的形式展開,主要抓住中外美學史的主要美學流派、美學觀點、美學代表人物進行提綱挈領式的陳述,書稿觀點簡潔鮮明,資料豐富,同時本章配有章后小結,兼顧可讀性、實用性、通俗性,但也不失學術性。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xiàn)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9輯,除了保留傳統(tǒng)欄目“中國古代美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和“中日美學交流”之外,新增了“中國藝術研究”“海外漢學家美學研究”和“中西美學
書稿首先從道德哲學層面闡述了牟宗三美學思想的發(fā)生由來和精神義理。牟宗三的美學思想是道德和古典文化作用下的產物。其次,在對牟宗三美學范疇進行準確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將其與審美活動關聯(lián)起來進行審視,從而探索牟宗三美學思想的內在規(guī)律及整體性內涵。再次,書稿梳理了牟宗三美學思想中的文化立場。牟宗三的文化立場可以概括為中國文化的精
本書是美學大師朱光潛35歲時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是其經典代表作《文藝心理學》的縮寫本和早期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朱光潛以感性的文筆和理性的精神,探討了美和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將哲學般難懂的美學寫得深入淺出,本書一經出版,便成為80多年暢銷不衰的經典美學作品。
本書是美學大家朱光潛82歲時寫給年輕人的美學啟蒙書,是其晚年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學習美學和文藝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籍。在書中,朱光潛不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寫得明白通俗,還和年輕人探討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 有人說,不懂藝術的工程師是蹩腳的工程師,缺乏樂感和不懂詩意的學者只是欺世盜名之徒。一個不懂美的人很難擁有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