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jīng)典”叢書之一,以年輕人的視角,輕松詼諧的語氣將欖雕技藝之研習娓娓道來,引用微課形式,直擊妙趣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以游戲法激發(fā)習者實踐興趣。本書應用ISLI和MPR技術,圖文視頻結合,通俗易懂,兼顧了識欖、制作和欣賞的介紹。
本書由玉石雕刻的工藝歷史研究綜述與館藏作品賞析兩大部分組成。工藝歷史研究綜述部分從考古資料及傳世文物出發(fā),以歷史脈絡為主線,對河北玉雕發(fā)展進行梳理的同時,對河北當代玉雕的風格特色、制作技藝等亦進行了闡述,圖文并茂。特別是館藏作品賞析部分,每件作品皆配有詩文,使讀者在欣賞工藝精品的同時,能夠感受中國傳統(tǒng)詩文之美。
中國書法大全
本書在參考諸多古籍文獻及文博同仁相關學術論文或專著的基礎上,以上海博物館工藝類收藏為主,兼顧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蘇州博物館、衢州博物館等所藏珍品,精選江南主要雕刻門類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子剛”款玉尊、明代王叔遠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蔭仁女圖玉山子、明代黃花梨
賞石和根雕有悠久的歷史,但發(fā)展遠比書畫、詩歌等晚熟得多。根雕于20世紀80年代才漸漸被人們所認識。2014年賞石藝術才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歸屬于傳統(tǒng)美術門類。本書是作者30年對奇石和根藝研究、創(chuàng)作和教學的成果,于賞石和根藝理論多有創(chuàng)新。本書內容包括奇石審美的維度、畫面石的“九度”把握、奇石賞玩的文化基
這部教材盡可能選擇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希望通過它們能夠將中國雕塑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清晰地展示出來。希望年輕的學子們了解在青銅禮器背后中華民族的上古之音,了解兵馬俑背后中華民族的豪氣張揚,了解云岡大佛背后中華民族的虔誠善良,了解一尊尊流落海外雕像背后的民族恥辱。書中呈現(xiàn)的是一件件雕塑作品,貫穿而成的卻是中華民族的命運
本書以指導學生校園公益年度重點項目為依托,選取中大校園雕塑為切入點,通過史料、資料收集、梳理,提煉校園雕塑展現(xiàn)的人物特質,發(fā)掘校園雕塑的歷史、文化內涵。校園雕塑以人物為主,既涵蓋了中山大學及前身院校的掌校人、著名學人,又包含了一直關注支持中山大學發(fā)展的社會賢達與著名校友,通過人物格言、人物風采、人物檔案三個部分,再現(xiàn)與
《中國當代雕塑》分為五章,詳細梳理了中國雕塑的發(fā)展脈絡,對雕塑研究者和喜愛雕塑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 《中國當代雕塑》重點在于梳理當代藝術發(fā)展的線索和脈絡,同時也會關注藝術生態(tài)的關系和狀態(tài),其意義不僅在于立足全球化的視野,凸顯中國當代文化的獨特意義與時代追求,而且,需要建構一種主導性的當代文化觀念與價值
軟陶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一種陶土,將不同顏色的軟陶經(jīng)手工揉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制作出項鏈、手鏈、掛件等各種飾品。軟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充分滿足了現(xiàn)代人回歸自然、表現(xiàn)自我的審美心理,深受國內外朋友的青睞。本書首先介紹了軟陶的制作、烘烤、工具及配件等內容,之后介紹了20多種軟陶花條的制作方法并展示了一些作品,第3
《雕塑元素》是一本引導觀眾體驗雕塑的重要指南。借助收錄的大量現(xiàn)代和古典藝術作品的彩色照片,作者討論了他認為與理解和欣賞雕塑有關的14個雕塑特征,包括材料、位置、紋理、顏色、體積、空間、運動、光線和記憶等。讀者不僅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接觸到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各類雕塑作品,書中介紹的一系列方法和詞匯還能使讀者在閱讀后,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