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旨求通俗,義取綜合”,從中國的社會文化演變、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個側面,融古今、貫諸端,對中國幾千年歷史之特質、癥結、演變及對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巨大影響,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精彩剖析。
本書作者將《論語》20篇512章全部打散重新編纂,按內容分門別類地梳理,重新將彼此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將相同問題的論述歸類在一處,進行新的有序組合編撰,形成“孔子不凡人生”、“《論語》人倫道徳論”、“《論語》教育與修身論”、“《論語》治國理政論”、“賢也弟子,大哉孔子”五大類24新篇,每篇又由同一主題的若干章節(jié)組合。
本書以十二個專題的形式,從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等方面對孔子本人、集中體現(xiàn)孔子思想的《論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評析,對“孝”“仁”“禮”“義”“智”“信”“和”等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進行了集中的闡釋。本書既可作為廣大大學生學生學習孔子、《論語》的教材,也可供社會讀者閱讀學習。
《中國儒學史(套裝上下冊)》主要內容為匯總并疏解中國儒者之思想,以呈現(xiàn)中國儒學發(fā)生及發(fā)展的脈絡。具體來講,儒學之發(fā)生有其文化土壤之總體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個體的原因。就前者來講,唐、虞及三代歷史文化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為思想家提出了問題。就后者來講,孔子與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為核心,以恢復周禮為目標,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fā)表關于儒學、道家及儒道關系方面的研究論文自選集,共收入近三十篇文章,約30萬字。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道學,涉及道家性論、道家天命論、道家心性論以及的虛心論、莊子心性論、莊子關于吾喪我之意解。二、儒學,主要對儒學心性論的歷史進程、孔子仁學思想的邏輯結構、孔子直論之內涵及其人格意義、孔子的君子論及
本書將《論語》按主題重新編排。全稿主體部分由《孔子篇》《教學篇》《君子篇》《仁愛篇》《禮樂篇》《孝悌篇》《德養(yǎng)篇》《形上篇》《為政篇》《議論篇》《孔門篇》等構成。每篇圍繞一個主題,將《論語》中與之相關的章全部抽出,整合在一個主題之下。11個主題,既彼此獨立,又有機聯(lián)系,完整地呈現(xiàn)了《論語》的內在脈絡,能極大地節(jié)省讀者的
本書校點以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吳文正集》為底本,以明初刻本、明成化本、清乾隆刻本為校本,并參!对念悺贰ⅰ端卧獙W案》、《元詩選》等典籍的相關部分。底本所缺的《道學基統(tǒng)》和外集,自校本整體移録,置于末。底本、校本選擇精當,版本源流清晰,收錄文章齊全,校記書寫規(guī)范嚴謹,點校質量尚好。這也是國內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吳澄文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作者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做了揭示,給人以人生的啟悟。
《孔子的故事》是李長之先生的經(jīng)典代表作,是他送給青少年讀者的珍貴禮物。作者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串聯(lián)起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有十五志于學的少年意氣,有問禮老聃的虛心向學,有夾谷會齊時牛刀小試的喜悅,有遭人排擠出走魯國的無奈,有周游列國如喪家犬的艱辛,有命懸一線卻不改從容的氣魄,有至死不渝追尋理想的執(zhí)著…&h
《周易》和《論語》是中國文化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堪稱中國人的《SHENGJING》,其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核心密碼。本書嘗試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第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以《易》解《語》的學術性著作。本書以《易》解《語》,也可以說是以《論語》對質于《周易》。這樣既可呈現(xiàn)《周易》的儒家特征,也可見證儒家思想的源頭性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