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清黎庶昌撰,六卷,清光緒十九年(1893)上海醉六堂刊本,約十一萬字。此集以園名題集,卷首有薛福成《序》,卷末附羅文彬《跋》,正文六卷,輯錄奏議、序跋、書札、墓表、墓志銘、家傳、別傳、史論、祭文、游記、考證等諸體文近一百二十篇。
李源澄集新編(套裝共3冊)/巴蜀全書
如何理解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如何推動這些制度向上向善,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書是筆者作為一個政治學研究者近些年圍繞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國際社會的*變化進行的思考,目的就是希望能將作者自己的所學所研從安靜的象牙塔里轉(zhuǎn)化到火熱的生活和實踐中,透過具體事件來理解和揭示當代中國制度運行存在的
本書是作者關(guān)于幾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的評論,它不是宣言,也不是證明,而是一次貨真價實的“呈現(xiàn)”與“展示”,表達訴說一個文學評論家的良知、正義、職責以及對于當前的文學現(xiàn)象、文學性質(zhì)、文學發(fā)展,批評文章標示了一個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周必大字子充,初字洪道,祖籍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曾祖周衍,朝奉郎。宣和中,祖父周詵倅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遂定居于此。父周利建,太學博士。欽宗靖康元年(一二二八)七月十五日,周必大生于平江府治,四歲時,父卒于揚州,遂寄養(yǎng)于外祖父家;十三歲,其母王氏又卒,遂隨伯父輾轉(zhuǎn)廣東、贛州等地。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二十六
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是白化文先生寫的關(guān)于佛教文化的一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佛教的各種法器與服飾,具體包括唄器(如鐘、鼓、木魚等)、莊嚴具、曼荼羅、供具與供物(如七寶與八吉祥等)、僧人的法服與常服、隨身具(如比丘六物、齒木、凈瓶、戒刀、拂塵、錫杖等)以及瓔珞、花鬘、數(shù)珠等。這是一本關(guān)于佛教器物和服飾的普及性讀物。退士閑篇:是
本論文集編輯50余篇論文、文章與研究報告,分為十個方面內(nèi)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應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價值觀教育研究;民族理論與實踐研究;文化建設研究;法制建設研究;社會與歷史研究;紀念百萬農(nóng)奴解放研究;教育教學研究。
一本生動忠實的講堂實錄。 一次對錢穆學術(shù)思想和治學方法的梳理。 一個與國學宗師親近的機會。 錢穆一生講學不輟,育人無數(shù),對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研究影響深遠。這本由葉龍記錄整理的《錢穆學術(shù)文化九講》收錄了錢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臺灣等地的9次講演。內(nèi)容涵蓋思想、歷史、文學、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諸方面。各篇互為補
這是一本文集,內(nèi)容相對雜一些。分為3輯。*輯收入9篇文章,主要是探討文化身份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下國際間人口流動頻繁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前導性。作者主攻社會學,較早提出文化身份的問題,并得到學界的響應。第二輯收入8篇文章,內(nèi)容集中于文學藝術(shù)的評論。第三輯名之以魁北克篇,內(nèi)容有社會學方面的(如社會融合、身份變異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