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以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本內容的重要哲學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研究》選取了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這幾個有影響力的流派,從他們闡釋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方法論和實踐哲學入手,揭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從時代、文化和社會出發(fā)重
自二十世紀中葉開始,由于奎因、戴維森、塞拉斯等人對經驗主義的批判,自然空間與概念空間分裂開來,自然空間失去了其證成知識的作用而被視為無法抵達或應被棄置的幽暗之所。然而,并不缺乏重構和恢復外間世界的理論身份及其證成作用的嘗試。周靖的《世界的失落與重拾:一個分析實用主義的探討》經由語義、語用、解釋學、自然主義等進路對自然空
《生命的悲劇意識》是烏納穆諾*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本書中,作者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反復呼喊:生命的悲劇意識來自對永恒的渴望。他在書中充滿感情地指出,人不是通過幸福來感知自身,因為幸福常常使我們忘了自己。相反,苦難才使得我們回歸到自身,獲得了屬于我們的深刻意識,重新成為自己的中心。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哲學著作,這里沒有艱澀
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周裕鍇闡釋學書系)
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切入點,對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從五個方面做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首先全面梳理和闡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當代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中國發(fā)展的關系;其次,對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思想,強調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進行了理論探索;再次,對于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思想、人民主體論,結合十
批判理論于20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工作中,這群德國的猶太人學者試圖診斷,甚至還想治療社會的各種弊病,特別是法西斯主義和資本主義。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納在本書中勾勒了批判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如西奧多?阿多諾、赫伯特?馬爾庫塞、于爾根?哈貝馬斯等)的主要思想,以及這一傳統(tǒng)的許多重要文本和經驗研究,并解釋了諸如異
形而上學的問題倏忽閃現(xiàn)又亙古如斯,秉持著某些共同的命題與范疇,形而上學得以成為一種“形態(tài)學”;煥生著不同的時代話題,形而上學又總是在開拓著新的“地平線”。誰能夠在兩者間達成一種有效的聯(lián)結,誰就能把“古代”、“近代”和“當代”這些標簽化的稱謂暫時地置諸一旁,誰也就能真正把“思想”本身當回事兒且應該當回事兒。但是,事實上,
這是分析哲學自1900年起的一部主要的、內容廣泛的歷史,由這條傳統(tǒng)在當代的一位主要人物來講述,一卷的故事從1900年到二十世紀中葉。第二卷則把這段歷史一直帶到今天。如司各特·索姆斯所說,分析哲學的故事是一項偉大又坎坷的進步,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思想家在解決傳統(tǒng)的核心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盡管沒有一種廣泛的哲學立場長久地
當你和世界不一樣時,能否像他一樣無條件地接納自我?當你被命運的規(guī)則限制時,能否在有限的條件下,活出無限的精彩?當你無數(shù)次地跌倒、爬起之后,能否始終對生活和未來滿懷信心?……也許我們都曾是尼克:自卑過,懷疑過,委屈過,孤獨過,絕望過,但通過尼克,你可以獲得鼓舞,你可以領悟什么是更為積極的改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