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輯刊(俗稱“大美學”)創(chuàng)立于198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主辦,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創(chuàng)立的美學專業(yè)刊物。在1980年代哲學和美學刊物和書籍稀缺、研究資料匱乏的時代背景下,《美學》以其深廣的專業(yè)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啟蒙了幾代美學學人,奠定了80年代審美現代性啟蒙的基礎和美學學科的問題域以及學科發(fā)展方向。201
《二十四節(jié)氣生活美學》是一部中華文明二十四節(jié)氣生活詞典二十四節(jié)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本書中,韓良露融匯畢生所學,梳理中國數千年古老歷法,旁征博引兩百余篇詩詞典籍,完整解讀二十四節(jié)氣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風貌、詩詞典籍、養(yǎng)生美食…&hel
20世紀80年代,易中天在武漢大學講授美學。在以自由著稱的武大,他的精彩課堂吸引了各個院系學生慕名來聽,流連不去,終成一座難求的傳說!睹缹W講稿》便是這一傳奇課程的講稿集結,根據易中天多年教學經驗以及課堂實況加工撰寫,保留了風趣口語的同時,補充了大量頁邊注。體系井然清楚,觀點自成一家,兼具專著、教材、演講之特點,引人入
《以神為馬》,語出《莊子》。借作書名,意指在“有涯”與“無涯”的對立中,以自由精神追求學術—人生的無限境界。作者多年潛心研究中國美學,以美學基本理論的探尋為要津,縱深出入中西藝術,最終落實于中國美學與藝術的經典問題和核心范疇的審思。 從風骨到神韻,從李贄的童心與空觀到被誤解的王國維境界說,再到莊子美學辨正;從陶淵明的
本書為著名解構主義文學批評流派“耶魯學派”旗手保羅·德曼的最后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學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產生廣泛影響,是該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錄了《隱喻認識論》、《康德的唯物論》、《康德的現象性與物質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對西方哲學、美學、修辭學、語言學、文學批評等的思考。主要分為兩部分
本書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審視中西方繪畫作品和藝術家,記錄下生活中的美的同時,闡發(fā)了對美的哲思。本書主要分為“美學隨筆”“尋美之旅”“讀畫隨記”“筆韻與雕藝”四部分,用樸實而有溫度的文字將一個個美學中的難題、一件件中西繪畫作品、書法的內外功法、中外雕塑之美逐一解讀,娓娓道來。沒有艱澀的字眼,沒有偏頗的觀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形式美蘊藏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吃、穿、住、行、樂的大小事物之中。只有認識美,才能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密切相關,激發(fā)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和提升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都需要從傳統(tǒng)形式美學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掌握知識、感受美好和不斷練習是提高審美及設計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書圍繞知識學習、審美體驗和設計實踐這3個重要方面來設計教學內
本書精選了張晶教授自2004年北廣學者文庫自選集《詩學與美學的感悟》出版以來的代表性重要學術論文17篇。這些論文作為作者20042024年四百余篇論文的縮影,體現了作者治學的理論層次和思辨精神。其中部分論文是對美學范疇的熔鑄,部分論文是關于美學命題問題的系統(tǒng)建構,部分論文是對當前重要理論問題的回應,部分論文是從古典文藝
《中國美學研究》學術內容豐富,涉及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領域一系列重大問題,包含中國古典美學、當代美學、藝術美學、西方美學、綜述與書評等板塊!吨袊缹W研究》第23輯既有對方圓觀念、生生之道、禪宗空觀、漁樵文化意象等中國古典美學遺產的研究,又有關于吳澄、朱光潛、方東美、王明居美學思想以及柯亨、阿多諾、朗西埃、邁克爾&mid
本書內容包括職場人士個人形象設計、職場交往中的日常禮儀、常用的公務禮儀和商務交往中的溝通技巧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可操作性。本書主要基于行業(yè)人員在崗位中的禮儀應用實際需要,依據職業(yè)標準,設計教學項目;在對形象與禮儀相關規(guī)范系統(tǒng)論述的同時利用大量案例,對職場形象塑造、職場溝通、見面禮儀、商務宴請、涉外商務禮儀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