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敦煌服飾文化研究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學者們研究的視角新穎、資料翔實、論證精辟,其中有關于敦煌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歷史的追根溯源,有關于敦煌壁畫摹寫傳統(tǒng)和風格的探討總結,有關于敦煌裝飾圖案發(fā)展脈絡和繼承應用的案例分析,有關于敦煌壁畫和出土紡織品顏料和染料的科技鑒定,有關于敦煌服飾藝術研究和再現(xiàn)升華的展覽展示,有關于
《漢代墓葬藝術》一書,這是有關早期中國漢代墓葬藝術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海外學者對于中國漢代考古所做的為數(shù)不多的田野考古調查的成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反映了謝閣蘭率領的調查隊于1914年對中原和四川等地的漢代考古遺存所進行調查的情況,內容涉及帝陵和各個不同等級的漢墓,對陵園、墓丘、神道石刻、石闕、祠堂、碑刻、畫像以及
《紙上吉金(鐘鼎彝器善本過眼錄套裝上中下冊)》收錄鐘鼎彝器拓本,均為近十年間在上海圖書館碑帖整理工作中的新發(fā)現(xiàn)。將鐘鼎彝器分為樂器、食器、酒器、水器四大類。樂器細分為鐘、鑄、句躍,食器細分為鼎、鬲、廠、簋、、豆,酒器細分為爵、角、觚、解、尊、壺、卣、罍,水器細分為盤、盉、匜。各器的編排次序以銘文字數(shù)多寡為準。文字部分
師姑墩遺址位于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qū)鐘鳴鎮(zhèn),北距長江10千米,所處地帶為長江南岸沖積平原邊緣一個面積較小的盆地,地勢平坦。師姑墩遺址南面數(shù)千米的山區(qū)即為長江下游非常大的銅礦帶,自商周時期以來那里一直是采、冶、鑄銅的資源重地。師姑墩遺址為典型的墩形遺址,呈橢圓形,北高南低,高1~3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因寧(南京)一安(
山東地區(qū)的漢代考古工作主要的是發(fā)掘了一大批漢代墓葬,積累了豐富的漢代考古資料。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僅西漢諸侯王墓葬就有臨淄西漢齊王墓、曲阜西漢魯王墓、巨野西漢昌邑王墓、濟南長清區(qū)西漢濟北王墓、章丘區(qū)洛莊西漢呂王墓、昌樂淄川王后墓等,屬于東漢時期的諸侯王墓則有臨淄齊王墓、濟寧任城王墓等。除臨淄西漢齊王墓、章丘洛莊漢墓
《新疆拜其爾墓地:2004~2005年度發(fā)掘報告》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哈密市文物局、哈密博物館、伊吾縣文物管理局共同編著,是對2004~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等單位聯(lián)合考古發(fā)掘的拜其爾墓地資料的全面公布。全書分為以下幾部分。首章前言,概括了拜其爾墓地所在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
基于上述原則,決定對2000年以來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發(fā)掘項目進行梳理,挑選出可以完成簡報但難以刊發(fā)的項目集結成基建考古專題報告集,每集挑選某一歷史時段為主題,收集十余篇簡報結成合集,以1至2年一集的速度分批出版。本次結集出版的14篇簡報,時代上以甘肅省已經發(fā)掘的魏晉時期遺址、墓葬為主,兼收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發(fā)掘項
《甘肅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2000-2019)》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xiàn)了2000-2019甘肅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近二十年來,為解決一些重大的學術課題和熱點問題,甘肅省陸續(xù)開展了多項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在舊石器,新石器—青銅時代,河西走廊早期礦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漢至宋元時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進展!陡拭C重要考古發(fā)
廣州乃千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大港、世界性名城。廣州十三行在大清朝的歷史上存活了160年,并有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對外貿易史。與此相伴的眾多國際性歷史事件及人文故事必然與一系列具有紀念性的文化遺址相關聯(lián)。這些文化遺址是商都廣州開展國際旅游的豐富資源和資本、促進城市主題文化建設的品牌及城市視覺景觀表達的對象。于此,《廣州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位于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1988年在文博界專家的積極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博物館,1991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隸屬于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先農壇建壇600年之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組織編寫了北京先農壇志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和記錄600年來先農壇的歷史作用和重大事件,全書分為建置與功能、壇區(qū)、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