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府縣佐貳官制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重要制度,不但關系到國家的政策指令如何落實到基層,也關系到正官與佐貳官之間的權力分配。百姓安否在府縣,朝廷安否在府縣,不但關系到地方社會治理,更關系到王朝的安危,其府縣設官分職也是本著這個目的。明清府縣佐貳官制度的發(fā)展變化,涉及到正佐輔助監(jiān)督制與正官負責制,關注這兩個制度的區(qū)別,
先民對自然節(jié)律的把握,其源起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夏小正》《詩經·七月》《逸周書》《管子》《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及各種出土材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自先秦開始,民眾對月令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時序政的模式不斷成熟,知識精英也從不同層面推動月令文化品質的提升。這為《月令》被采擇編入《
看似新潮的帶貨如今成了熱詞,被帶火的有食物、日常用品,甚至景區(qū)等。實際上古人通過名人效應成功帶貨的案例也不在少數(shù),其帶貨能力也毫不遜色于現(xiàn)代人。 晉代左思因寫得一手好文章,人們爭相抄寫,整個洛陽的紙因此漲價,洛陽紙貴便出于此;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通過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了海外淘,帶回的葡萄等經濟作物瞬間風靡全國;唐朝的楊貴妃喜歡
尾崎秀實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同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他還被賦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乃至憂國憂民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等。1944年,年僅43歲的尾崎秀實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這更使他在二戰(zhàn)后成為一個反戰(zhàn)、革命的世紀傳奇。這種傳奇性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為避免將政治史簡化為政治斗爭史,本書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進而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始終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而前人多所強調
姜望來,男,湖南岳陽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古政治史、佛教史及皇位繼承制度。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史林》《唐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圓光佛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后期資助)、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
本書收錄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偙蠼淌陉P于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論著十余篇,從皇權、宰相、吏胥、取士四個角度,選取《略論中國封建政權的運行機制》《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fā)展的總趨勢--附論古代的人治與法治》《正確認識和評價八股文取士制度》《〈四書〉傳播、流行的社會、歷史背景》等,論述中國古代政權與學術的一些特
本書在闡述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基礎上,通過秦漢統(tǒng)一過程與羅馬征服過程、秦漢與羅馬中央治理體系、秦漢郡縣制與羅馬行省制、秦漢“儒法共治”與羅馬主導治國思想等問題的一系列比較,認識二者各自的特點、優(yōu)長與不足,進而探究中華文明連續(xù)發(fā)展不中斷的原因,揭示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觀念的獨特機制和文化基礎,呈現(xiàn)她的歷史合理性與優(yōu)
社與會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單位。社、會并非上層規(guī)定下的行政機構,而是產生于民間的自發(fā)組織。作為一種非公組織的會社團體,顯然代表了民間力量的崛起。結社或結會與年節(jié)、同鄉(xiāng)、宗族,共同構成傳統(tǒng)中國人情交往重要的四個聯(lián)結紐帶。全書由“緒論”開篇,下分5章,書末為“余論”,系作者積10年功力的結晶。作者在詳盡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經
本書是對“魁閣”時期六個田野點的再研究。1940年代初,一批受過系統(tǒng)訓練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在云南的多個村鎮(zhèn)中開展了系統(tǒng)的實地研究,帶著他們的關懷、問題對這些村鎮(zhèn)的基本狀況做了系統(tǒng)的學術性呈現(xiàn)。差不多八十年后,本書作者們帶著對前輩學者所關懷問題的理解,再到這些村鎮(zhèn)去,看看這些村鎮(zhèn)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本書試圖從經濟生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