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發(fā)展史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編
中國智慧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古典哲學形成以前的“前經(jīng)典”階段,二是用六經(jīng)施教以后的“經(jīng)典”階段。在前一階段,人們的公共知識主要是在儀式場合形成的,是通過口語和圖像來傳播的,因而使用了特殊的符號方式。后人不深察,往往憑狹隘的經(jīng)驗作簡單化的理解。為了找到真相,《經(jīng)典之前的中國智慧》從上古神話、上古藝術、上古儀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國史教研室編*的《國學視野下的歷史秩序》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國史教研室編纂的論文集,共收錄九位學者的二十四篇論文,是國史教研室從教者近十年研究成果的萃編。論文集以“歷史秩序”為主題,從政治、社會、制度、觀念等角度,對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秩序的形成及其特點進行了專題式呈現(xiàn)。本集所收文章,涉及考古學、中國古
《史記精選(插圖版)》為國學今讀系列之一。《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共五十多萬字,記載了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約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一書中把歷史著作分為“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史記》是紀傳體的創(chuàng)始。此后歷代正史,都沿襲了這一有“紀”有“傳”的體例。據(jù)司
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絕無尺規(guī),毀壞大地就是毀壞我們自己,對中國的拯救最終將來自大地。今天,在鋼筋水泥和馬賽克的擠壓下,人們心中的故鄉(xiāng)之火正在大面積熄滅,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喚回一片野云,讓更多的人在日月臨身的感恩中,親近腳下的大地。——《山河萬朵》(南方卷)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描述了中國南方江南、
《史記十傳纂評》五卷,由日本學者芳本鐵三郎將前人編選的《史記十傳》添加諸多評點,形成了《史記十傳纂評》,頗具有代表性。該書選錄《史記》名篇項羽、外戚、官晏、廉頗相如、荊軻、懷陰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書匯集了四位中日學者的學術成果觀點:清代吳見思的《史記論文》、李晚芳的《讀史管見》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節(jié)齋,當然也包括
《史記》是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五十二萬余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約3000年間的歷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的書名,有的稱作“太史公書”,也有稱作“太史公記”的。到了三國時期,這本書才被明確稱為“史記”。
《中國國家歷史》是一本由東方出版社公開出版發(fā)行的大眾通俗歷史讀物,讀物以現(xiàn)實為導向,跨學科與新史學為指導,依托于歷史,講述現(xiàn)實熱點背后的歷史探討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注重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兼?zhèn)。它立足于為大眾歷史愛好者提供既廣泛又深入的歷史知識,基本宗旨為“以中國視野,講述全時空歷史”。本套圖書聚集了強大的專家團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