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展示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關(guān)于治國之道的觀點碰撞,作者采取了主持問答的方式,仿佛穿越時空,召集各方名士在一起論道比劍,而這其中的主要參與人物是儒家的孟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和道家的莊子。當然,作者還引用了孔子、商鞅、管仲等人的言論。最具特點的是,作者采取了柏拉圖的觀點,以與中國的諸子百家進行對比說明。全書
本書參考了很多史料,既豐富又嚴謹。取材主要是中學歷史、語文教材涉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閱讀后對于人物的了解更為立體化,對于事件的把握更完整清晰,可貫通課堂所學內(nèi)容,補充、豐富學生的中國古代史和文言文知識,開闊中學生的視野。
本叢書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編,嚴選國學經(jīng)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學風嚴謹、學術(shù)縝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懷瑾、毛子水、楊亮功等)進行注、譯、釋,博采歷代注本,旁搜學界新知,是國學研究領(lǐng)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學界贊譽。本書以漢服虔注《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為底本,參考了前人今人對晉杜預的《春秋左
《春秋榖梁傳》是戰(zhàn)國時期谷梁赤所撰的儒家著作,本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史事,用問答體的形式,逐字或逐層解釋《春秋》,是歷史文獻注釋的一種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14年,凡242年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祭曲、災異等,是中國漢代經(jīng)學派的經(jīng)典之一。該書是研究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許謙《讀書叢說》有意訂補《書集傳》之不足。書中有關(guān)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皆加以考證,并不時引據(jù)前人之說。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清丘象寧抄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藏清朱彝尊抄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通校本,以日本靜嘉堂藏清陸樹聲藏抄本、學海類編本為參校本進行整理,以期呈現(xiàn)一個較為完善的便于后人研究使用的版本!蹲x四
本書以《春秋左傳》為藍本,通過對部分字詞注音釋義、對個別句子的含義進行簡明的解釋,進一步剖析了《春秋左傳》的內(nèi)涵。書中從魯國的歷代國君開始,標注了閱讀提示,并對不同時期的歷史發(fā)展大趨勢進行了簡單概括。同時對人物的身份、年齡、家族關(guān)系進行了介紹,為理解人物的言行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最后,本書還介紹了部分與《春秋左傳》有關(guān)
本書為研究春秋時期越國歷史的著作。全書設(shè)11個章節(jié),分別是越國的世系、越國的歷史、越國的經(jīng)濟、越國的制度、春秋時期越國的縣制、越國的疆域、越國的文化、越國的考古遺跡、越地與周邊的早期文化交流、越人與先秦時期的海上航行、上古時期諸暨的歷史。全書系統(tǒng)的梳理了春秋時期越國的源考、文化、經(jīng)濟、制度、疆域、遺跡等內(nèi)容,全景式地展
興替——古代先賢論朝代興亡
本書稿是對魏了翁《周禮折衷》進行?、注釋的著作。此書的?,將以叢刊本(序官至職幣)、益齋本(司裘至夏采)為底本,以安氏本、閣本、益齋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之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之《周禮注疏》、臺灣編譯館1987年出版之程元敏著《三經(jīng)新義輯考匯評--周禮》等為參校本,對《周禮折衷》進行精心?,以求得一較
《從這里走近春秋(全四冊)》共分為《①亂世將至》《②楚晉爭霸(上)》《③楚晉爭霸(下)》《④吳越爭霸》四冊。作者從龐雜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幫助對春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歷史進程,以史為燈,照亮前路。《亂世將至》為《從這里走近春秋》套書第一冊,作者以獨特的筆觸,從牧野之戰(zhàn)落筆,揭示了西周初期分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