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研究》一書史料翔實,網羅宏富,取材精審,是在充分占用史料、并對史料進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是這一研究領域的見功之作雖然其中的若干觀點還可進一步展開討論。
石刻作為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的主干之一,憑借著保真性與持久性等特點發(fā)揮著其他文獻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可補史之缺略,正史之訛誤。山東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石刻數量大,分布廣,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豐富,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既體現了國家層面的歷史史實,更反映了山東區(qū)域社會和民間生活,見證了彼時的社會歷史變遷。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家們,用靈巧的雙手,在表現他們對佛國天界無尚虔誠的同時,也生動地展示了歷史的豐富內涵與中華民族生生不絕的創(chuàng)造偉力。本書以20000生動富有哲理的文字語言和450余幅清晰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佛陀、菩薩、羅漢及二十四諸天的彩色照片,再現中國佛教造像藝術
新媒體的強勢出現,改變了現代信息傳播的形式,這使得文化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模式也產生了實質性的突破。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藝術的結合更加密切,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張力和藝術感染力有了新的提高,借助新媒體技術所整合的媒體環(huán)境,傳統(tǒng)歷史文化進行新的話語表達,不斷影響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從而產生持續(xù)的社會影響。在新媒體環(huán)境
本書是寶豐廖旗營墓群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全書以墓葬為單位,系統(tǒng)地介紹了漢代至明清時期132座墓葬、2座甕棺、3座窯址的發(fā)掘成果,對研究平頂山市乃至豫西南地區(qū)的墓葬發(fā)展序列、喪葬制度以及明代家族墓地提供了豐富資料。
本書是清代翰林孫欽昂的墓志碑帖,該墓志由清光緒皇帝親賜碑文,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麟書撰寫,兩代帝師翁同龢書丹。該墓志不僅記載了孫欽昂的生平,還記載了他參加中法戰(zhàn)爭以及當時怎樣補給臺灣的事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
本書對2015-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在北京豐臺南苑地區(qū)開展的三項考古工作進行詳細記錄。本書對南苑漢墓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墓葬概況、隨葬品及隨葬品分期年代進行了翔實的論述。為漢代墓葬及北京地區(qū)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本書梳理了研究賓組卜辭的諸多著錄,詳細介紹了殷墟卜辭的分類理論與方法,并對給出了賓組卜辭的字形特征及類型劃分特點,最終對賓組卜辭進行了綜合考察與細致整理。本書創(chuàng)新點為自甲骨文發(fā)現以來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總結與梳理。
本書收錄北京伍倫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經手的宋代以前的各類書法藝術品20余件,多為敦煌寫經,也有雕版印刷應用早期的刻本,其中一件晚唐五代時期刻本《妙法蓮華經》被選入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著名學者方廣锠先生將其中的寫經納入他龐大的數據統(tǒng)計當中,中國國家圖書
書稿以華夏文明的搖籃、甘肅文化的源頭--大地灣文化為起點,參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出土歷史材料、相關專家學術著作,吸收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對有著八千年歷史的大地灣文化進行追溯,分九個章節(jié),從不同角度對其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了梳理,使讀者對博大精深的甘肅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