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之一《威海傳》全景、豐沛地描述了黃海之濱、膠東半島的重要城市威海前世今生城市文明的由來及影響:秦皇漢武東巡之跓蹕;綿綿文脈之"十萬人家盡讀書";甲午戰(zhàn)爭驚濤血海之國殤;英租時期之"西風東漸";香港從警之錚錚男兒;耕海牧漁之時代大風高歌;名揚四海之傳統(tǒng)技藝……連綴
壇根兒往事
書稿是川師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和中國近現代西南區(qū)域政治與社會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系列叢書之第四輯,主要是該專業(yè)和研究基地三十余年來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回望。本輯選錄了21篇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均在相關刊物公開發(fā)表。編錄此輯的目的是展示四川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數十年來的學術傳承,彰顯一代又一代學人的研究特色,
《嶺南學》(第七輯)由詩書探隅、嶺南史地、民俗與藝術、杏壇弦歌四個部分15篇論文組成,分別論述了嶺南地區(qū)代表性人物(包括詩人、烈士、文學家族等)的詩歌成就、交游考、文集版本考述以及民俗與藝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過對嶺南文化的全方位解讀,深挖嶺南文化內涵,追蹤嶺南精神的歷史軌跡,研究嶺南文化對外來文化的通融與改造,在古今
《四川上古史新探/巴蜀史研究叢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是《羌族的遷徙與蜀族的發(fā)展》和《巴的興亡與古老土著》。書中考證大量文獻并結合當時的考古出土材料,提出著名的“鹽茶立國論”,詳盡地論述了上古羌民與蜀的關系,明確指出蜀人是古羌的一支;并提出郁山鹽泉是巴秦楚三國爭奪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四川上古史新探/巴蜀史研究叢書》是近代巴
《巴蜀古史論述/巴蜀史研究叢書》較全面地論述了古代巴蜀史問題,所論多是作者長期積累的成果。書中涉及巴蜀地域、巴蜀分界、巴黔中、巴蜀的史跡、蜀的經濟、巴蜀文化的特征等問題的分析考論。盡管這些著作已面世30余年,但其奠定了巴蜀文化研究的基礎,對現今巴蜀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來,上海這座全國最大的城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撫今追昔,挖掘崢嶸歷史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既是對歷史的回望,也告誡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本書精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崇明70個具有特色和重要意義的大事,通過講述故事,反映歷史,透過崇明的變化
自1842年開埠以后,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租界,在以其殖民地形態(tài)成為中國恥辱的標記的同時,也因快速崛起的繁榮為世人矚目,從而理所當然地具有了中國早期現代化橋頭堡的歷史地位。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西方文化,正是經由上海一隅,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為一般社會所認知和接受。本書圖文并茂,擷取上海zui早的旅游指南讀物
本書著力于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大背景下,鎮(zhèn)江本土的非遺文化現狀和保護實踐形式,闡述了在不同環(huán)境中,本土非遺的生存權、自主權和話語權,同時表現了在不同語境和不同文化生態(tài)下,非遺所遭遇的文化沖突與生存尷尬。
虹口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區(qū),特別是四川北路地區(qū),是虹口乃至上海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區(qū)域。由于1903年開始的越界筑路,使其成為一個“準租界”,形成了多元文脈聚集的歷史街區(qū)。這里文化名人匯聚,文教事業(yè)見長,更是歷史上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活動地帶,從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qū)”,受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