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四川廣漢三星堆為背景,通過展現(xiàn)三星堆出圈歷程,向青少年讀者呈現(xiàn)一個紙上的三星堆布局和文物。書中詳細介紹了三星堆祭祀坑中的文物,引出了那些神秘的青銅面具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通過文物本身特性,結合作者的推演,還原三千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日常、祭祀等細節(jié),不僅能夠幫助讀者了解三星堆的歷史和文化,還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興
新鄭韓國銅兵器自1971年在新鄭市東南部白廟范村被發(fā)現(xiàn),迄今已五十多年。這批大量帶有銘文的銅戈、銅矛和銅劍等兵器,在學界引起巨大轟動,有著重大的學術意義,郝本性先生曾撰寫報告和文章,介紹了這批兵器的出土情況、形制、鑄造特點,并對部分銘文進行了考釋。由于條件所限,五十多年來,雖有零星發(fā)表,這批材料一直未能完整公布,學界雖
《甲骨拼合六集》(簡稱《拼六》)是繼《拼集》(2010年)、《拼續(xù)》(2011年)、《拼三》(2013年)、《拼四》(2016年)和《拼五》(2019年)之后的第六本甲骨綴合專書,收錄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綴合成果共255則(自第1207則起至第1458則止)。至此,作者團隊所拼綴的甲骨已達1458則。本書
本書是作者2000年至2006年的田野調查以及其后的研究成果的總結,其研究前提是將龜茲地區(qū)的石窟寺院遺址視為一個整體。龜茲地區(qū)的洞窟通常毗鄰而建,并形成組合。組合是構成遺址的基本單元。通過細致甄別,本書發(fā)現(xiàn)克孜爾石窟遺址內存在兩類主要的洞窟組合。組合的識別進一步深化了對龜茲石窟遺址的認識,即遺址由包含同類洞窟或洞窟組合
本書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開展考古工作的發(fā)掘報告之一,本書稿主要內容為廬江縣三板橋周代遺址。此處出土遺跡、遺物不多,有灶、灰坑、壕溝等遺跡現(xiàn)象,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可分為早、晚兩期。在資料整理和公布的基礎上,聯(lián)合高?脊艑嶒炇,分析遺址出土物的科技成分,為厘清遺址年代和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總體上
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叢書已出瓷器卷璽印卷青銅器卷書畫卷,反響頗佳。雜項卷系該叢書之第五種。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除收藏瓷器、青銅器、甲骨、錢幣較多之外,入藏的瓦當、漆器、琺瑯器、玉器以及唐三彩等陶瓷器亦頗具特色。為此,該館首次將館藏雜項精品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經高清圖像采集,編纂出版《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
本書原為沈之瑜先生為復旦大學文博培訓班授課之講義,后屢經修訂,成為部綜述甲骨學百年發(fā)展成就的專著。本書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史中間則對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點、卜辭分析、甲骨文綴合與辨?zhèn)、卜辭斷代以及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等問題分別加以論述,最后對主要的甲骨學研究人員作一介紹。本書征引了大量史料,匯集了幾十年來
本書稿收錄鄔可晶先生近十年來發(fā)表的有關甲骨金文等領域研究的學術論文25篇,涉及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字詞疏證等,作者長期活躍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學術前沿,其論著嚴謹縝密,多有創(chuàng)見,在相關領域有較大影響,此次特以甲骨金文為范圍將相關文章結集出版,便于相關研究人員和愛好者查檢。本集所收諸文,基本上都於2023年底之前在各
《敦煌寫本文獻學(增訂本)》是張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獻研究的結晶,系統(tǒng)梳理了敦煌寫本的語言特點和書寫特例,構建了寫本文獻學的理論體系。本書回顧了敦煌文獻的發(fā)現(xiàn)與整理史,詳盡探討了寫本文獻的形態(tài)、字詞、符號系統(tǒng)及校理方法,強調了寫本文獻不同于刻本文獻的獨特價值。通過大量實證研究和嚴謹考證,本書不僅推動了敦煌學的深入發(fā)展
本書分別從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個方面解讀秦陵與兵馬俑,深入地介紹了這位偉大帝王的生平、功績與影響,展現(xiàn)了秦始皇陵的宏偉與神秘,展示了兵馬俑與其他陪葬品的龐大與精致。現(xiàn)在,就讓我們親臨驪山腳下渭水之濱的秦始皇陵,一層層地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感受”千古一帝”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