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比較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以吐蕃時期的四大目錄,即《丹噶目錄》、《旁塘目錄》、布頓《大藏經目錄》和德格版《大藏經目錄》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題名、卷數、責任者、分類等方面的異同比較研究。這四部佛經目錄將藏文佛教文獻發(fā)展的主要過程串聯(lián)成為一個系統(tǒng),記錄了各個時期的發(fā)展軌跡。通過這四種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的目錄的對比研究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課記錄。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fā)自己的心得!督饎偨洝肥浅跗诖蟪朔鸾痰拇碜髦,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本書考察《妙法蓮華經》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內容——譬喻,在南北朝至隋唐時代的中國社會的接受和詮釋歷程。第一章首先考察印度思想文化中通行的對于譬喻的界定和認識方式,以及法華譬喻所源自的文化背景及素材,以此作為理解中國詮釋的背景和參照。第二、三、四章,圍繞“譬喻的認知結構”、“不同譬喻之間的聯(lián)系與整體性”、“具體譬喻的詮釋與呈
本冊主要是對天津博物館所藏津藝304號寫本進行釋校,是對這件寫卷的首次釋校,具有重要的文獻整理意義。這件唐代寫本,首尾殘缺,難以確定卷題。以往的著錄信息根據寫本內容泛稱為“法華經義疏”。這次校釋考訂出此卷是對隋代吉藏《法華義疏》的抄寫,屬于三論宗的文獻。寫卷保存下來的內容對應于《法華義疏》卷三下部及卷四上部,大致是對《
本書以歷史學與文獻學的方法,敘述6—10世紀中國禪思想史的脈絡與演變。作者綜合禪門史料、石刻文獻、傳世文集和敦煌文書,從歷史、思想、文化意義及影響三個維度,考證、敘述禪史最關鍵的四個世紀中,禪宗及其思想的歷史變化過程。在20世紀以來禪宗史研究的基礎上,不僅修正了此前禪史研究的若干結論,而且對禪思想的內涵及其意義,提出若
本書對神通寺遺址上的四門塔的歷史淵源、龍虎塔的精美雕刻以及千佛崖造像的深刻內涵作了詳細的介紹。并從史籍中挖掘出大量的、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對有關神通寺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以及其與靈巖寺的相互關系作了詳盡的探討。
本書整理自南懷瑾先生帶領學人參研《指月錄》的課堂實錄,采用對話體。南先生將禪宗的發(fā)展、演變脈絡詳盡清晰地做了梳理,尤其對曹洞宗的特點、學術、傳承等方面做了重點研討。
本書綜合參考了《楞伽經》劉宋譯、北魏譯、唐譯三種經文中譯本,對《楞伽經》進行了釋義。只取《楞伽經》的大意,用語體述明,并非依據每一文句而譯。依照現代方式,在眉批處加注章節(jié)。
本書作者認為,《楞嚴經》是一部能概括佛法精要的經典,其中既有高深的哲學理論,也有科學的實驗,值得認真研讀。因此將其翻譯成現代語言,并作簡要解釋,探究身心二者之關系,由精神到物質,由人生而宇宙,節(jié)節(jié)剖解,條理井然,旨在闡明楞嚴之大義,期使讀者由此悟得真實智慧和人生真理。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與美國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的對話錄。涉及東西方文化的異同、生命的起源等問題,南師還相機講解了禪宗修習的基本方法。下編是南師為彼得·圣吉等國外友人講解生命科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