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本書撰者梳理前人理解,加以己見,頗具新意,以“譯文”、“段意”的形式解釋經典,語言活潑生動,深入淺出,非常適合中等水平讀者閱讀。既去圣而得真孔子,又無“喪家狗”之譏諷。本書對經文的解釋大體參考何晏、朱熹、劉寶楠三家的注釋而斷以作者見解,充分把握《論語》成書的歷史背景與前人注疏的流變,并廣泛吸取現代學者對原著的
《儒藏(精華編)(22)(繁體豎排版)》為儒家經典和反映儒家思想、體現儒家經世做人原則的典籍的叢編,收書浩如煙海。北大《儒藏》編纂中心的編纂計劃,選收《儒藏》中的精要書籍,全部以校點排印的方式出版,以滿足廣泛的需求。
對何謂法家,即有關法家的概念界定不作論述,而重點在于說明誰是法家,那么這個劃歸的標準是什么呢?標準就是韓非,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這是學界的共識。那么,古人對韓非的有關評價以及韓非自己對法家的概括,就可以視為劃分法家學派的一個標準。胡適在其《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認為古代根本沒有什么法家的提法,但沒有法家的稱呼或叫法,不等
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儒學不但影響了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意識、審美觀念,而且影響了小說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設計、結構安排等各個方面。無論是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還是神怪小說、家庭小說、才子佳人小說等等,無不滲透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評價、判斷事情的標準,都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內
儒家以皓首窮經著稱,但卻將《周易》奉為群經之首;道家以《道藏》為榮,但《道藏》的開篇卻是對各種版本《周易》的注解和詮釋;陰陽家談起世間萬物的變化口若懸河,但這些變化的基礎卻來自于《周易》六十四卦的無窮演變。 《周易》是中國古代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崇高的地位。幾千年來,其中的玄妙之處無一人道盡。 《
《論語》一書集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現了孔子政治、倫理、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其中的“中庸”、 “仁者愛人”、“和而不同”等觀點深深影響著后世。在現代社會,孔子的思想仍然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本書收錄了孔安國、馬融、鄭玄、何晏、程頤、朱熹等人對于論語的解說。他們或是孔子思想的整理者,或是孔子思想的解說者,或是孔子思
《國學經典:墨子精粹》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奇書,黃遵憲曾這樣論述道:西方的人權源于墨子的尚同;西方的獨尊上帝源于墨子的尊天明鬼;西方的平等博愛源于墨子的兼愛;西方物理發(fā)達,源于《墨經》;西學長于器械制造,源于墨學備攻乃至于墨子造紙鳶之術學。甚至得出“至于今日,而地球萬物行墨之道者,十居其七”的結論!秶鴮W經典:墨子精粹》
《四書新裁》之所以“新”,首先在于觀點新,不少內容運用了新的觀點去詮釋,令人耳目一新;其次是采用夾注夾譯的新形式,閱讀分段。免去翻檢之勞;再就是難字、多音字均以漢語拼音加以注音,并附以同音字,以解決不懂漢語拼音的讀者的困難;最后是譯文忠實、準確,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 本書是國學基礎教育的好教材、教參
《莊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萬言,由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F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中庸》與《大學》一樣,原先是《禮記》一書里的一篇,《禮記》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書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學》是其書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雖然有人關注《中庸》與《大學》,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時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將它們推向高處,臻于巔峰。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讓千年的儒家學說重新振興,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