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塵夢影錄》是清代徐康所撰寫的關于考古文物的文章,詳細地記錄了一些極具考古價值的文物的形狀、色澤、大小及價值,具有較高的知識性,為后世讀者所鐘愛。1938年,顧廷龍先生為周叔弢先生過錄章鈺(朱筆)、吳昌綬(藍筆)、佚名(綠筆)批語于書眉,并以墨筆附上自己的見解。1967年,張絅伯先生又有墨筆批語數十則。另,卷內有周叔
本書以古代龍泉青瓷發(fā)展歷史脈絡為主線,以歷代龍泉窯香爐珍貴遺存為考察研究對象,以中國古代香文化發(fā)展與龍泉青瓷生產制作工藝嬗變的兩個維度為研究對象,討論了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三百余件龍泉青瓷香爐造型、釉色、裝飾以及制作工藝的特點。
本書是對近年來學術熱點話題即敦煌石窟“原創(chuàng)性”洞窟個案專題研究的一次嘗試,選擇敦煌石窟藝術代表洞窟榆林窟第25窟為研究對象。第25窟是吐蕃統(tǒng)治時期的代表窟,其壁畫反映出來的濃厚的漢藏藝術融合的特點,是獨特歷史背景下佛教石窟營建過程中對漢藏民族藝術互動、文化融合的體現(xiàn)。通過對第25窟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吐蕃人與瓜州本地的
山西古代壁畫現(xiàn)存數量居全國之首。從南到北,寺廟道觀乃至普通人家的炕圍皆有遺跡;從漢魏到明清,不同時代和風格皆有所存。《畫說山西古代壁畫》將此集萃一冊,其中多有之前并不為世人所熟知者。全面而又有所側重,通俗而不失、文化內涵。集全面性、趣味性、觀賞性、研究性于一體,既表現(xiàn)了壁畫所蘊載的佛道風貌,展示了古代社會世俗之風情。
本研究成果在漢畫像圖像釋讀的基礎上,采用傳統(tǒng)考據與數據統(tǒng)計相結合的方法,基于圖像敘事學的學理高度,總結漢畫像圖像敘事意義上的規(guī)律和特點,并在如下方面展開研究:祠堂畫像樓閣拜謁圖大樹構圖模塊化敘述與累加式敘事研究,漢畫像大樹組合藝術構圖敘述結構與敘述層次研究,石槨畫像敘事結構與敘述軌跡研究,祠堂畫像模塊敘述、單元敘述與模
云岡石窟(中文版)
《海岱古錢新解》其探索研究的重點自然是集中在海岱區(qū)域。是書不但對海岱的錢幣文化有比較深入的討論,同時也做了一些橫向的比較研究,對山左先秦古國的歷史也都有所涉及,從而拓寬了研究的視野,也會啟迪讀者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思考。 20世紀60年代在益都(今青州)蘇埠屯商代大墓中出土海貝3790余枚,這是除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是楊寬先生探討古代陵寢制度史的成果匯編,共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探討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陵墓的起源情況以及戰(zhàn)國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寢制度的變遷;中編是關于古代陵寢制度若干專題的探討;下編“古代陵寢和陵園布局的研究”則著重介紹了秦始皇陵園和秦漢陵墓的布局結構,是結合實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中國殷墟:去安陽認識商代文明》根據殷墟考古學和甲骨學研究成果,引經據典來敘述殷墟的歷史背景,講述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以及殷墟所展示的人文景觀和殷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通俗讀物。 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展示的重點項目有:以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為
敦煌文獻題記是書寫或刻印于文獻及佛畫之上,記述文獻的年代、書寫、刻印、校勘、版本、用途及寫造者祈愿、盟誓的文字。敦煌文獻中保存了兩千多條題記,這些題記反映了寫本時期書籍形制的特點;蘊含了豐富的社會史料,反映了中古時期敦煌民眾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況。本書對 題記的結構類型、內容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