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全面探討江蘇省科技發(fā)展歷程的著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共15章。上編6章,主要追溯并聚焦于江蘇古代科技的起源與演進;下編9章,詳細介紹了民國時期江蘇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學科發(fā)展為輔助,系統(tǒng)梳理了歷史文獻中記錄的江蘇科學家的重要事跡、思想精髓以及關鍵性科技活動,旨在揭示江蘇科技發(fā)展的主要脈絡,同時
這是一本給孩子的歷史趣味啟蒙圖畫書。全書分為四章,分別講了古人怎么看時間、出門不想走路怎么辦、古人怎么買買買、古代精妙絕倫的橋梁。書中包含很多有趣的歷史知識,比如貨幣的發(fā)展、為什么做生意的人叫商人以及為什么買賣的東西叫商品、漢代就已經在車上裝了導航等等。整本書從孩子身邊常見的小事物出發(fā)講歷史,還原古人生活的同時,提高孩
本書是亞歷山大·柯瓦雷關于科學革命主題的論文集,共收錄了六篇以科學革命為主題的論文,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科學思想史編史學綱領與科學革命觀的深刻見解。前四篇圍繞伽利略所發(fā)動的科學革命而展開,后兩篇則分別與伽桑狄和帕斯卡有關。柯瓦雷在這六篇論文中運用標志性的概念分析法,認為科學的進步體現(xiàn)為概念自身內在和自主的邏輯演變,主張“人
本書追溯了過去50年左右新加坡科學各個領域的歷史和發(fā)展。其涵蓋了負責科學經費和研究政策的政府機構,一直走在國家科學人力和研究發(fā)展前沿的學術機構和部門,在基礎和科學領域都取得了新突破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茖W界建立的應用科學研究、科學博物館和教育以及學術和專業(yè)機構,使新加坡科學家能夠更有效地為國家服務。每篇文章都由知名作者
《開工開物少兒繪本》是一套介紹中國古代科技的百科繪本,全套共3冊。本套書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原著《天工開物》和潘吉星先生的《天工開物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1版)為藍本,通過18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100多幅精美的復古場景插畫、曉暢生動有趣的科普文字,再現(xiàn)了我國明代末以前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
在《英國皇家學會的筆記與早期現(xiàn)代科學》一書中,作者關注了科技史中一項重要的資料來源——科學革命中一些主要人物的筆記。筆記對英國皇家學會的幾個關鍵成員來說都很重要,他們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技術,從文本中進行摘錄,并在個人筆記本或普通書籍中收納諺語、格言、語錄和其他重要材料。本書作者認為,通過反思、記憶,以及筆記和其
《燕趙優(yōu)秀傳統(tǒng)科技文化典籍萃編》一書是整理祖國科技文獻遺產的一項重要工作和最新成果,也可以算作“格致全書”之一部。本項目計劃首先出版第一輯先秦卷,后續(xù)出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等。本卷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收錄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獻,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家崔寔、董仲舒、張丘建、張華等人的相
“2076年12月21日,冰島亨吉爾火山旁的奈斯亞威里爾地熱站,云層覆蓋率為88%,地磁指數為7.8.今天我有93.5%的概率欣賞到變幻莫測的北極光……”這是一段名為漢斯的仿生人的日記,在寒冷的冰島,漢斯獨自一人負責管理第二大地熱發(fā)電廠。時間像冰山一樣凝固,除了期待一下北極光,漢斯只能靠戴維·加耶教授的科技史系列片來填
現(xiàn)代科技的大樹和碩果源于古代科技的萌芽和花朵,古代科技也含有更多的文化內容。本書全面、扼要地介紹古代的科學技術,分為古代的技術和古代的科學上下兩篇。上篇包括石器、編織、弓箭、造紙術、印刷術、火藥與火器、指南針、陶器和瓷器、蠶與絲,下篇包括數學、天文學與歷法、醫(yī)學、生物與農學、旅行和地理。讀者可通過本書了解中國古代科技的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本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