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西藏文明的地緣文化背景以及這一文明的自身內涵和客觀發(fā)展需求角度對歷史上西藏與中原關系的形成問題,尤其是形成這種關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進行系統(tǒng)討論。本書不僅對從事藏學研究的國內外學界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也為關心西藏并渴望從較為宏觀高度上去認識和把握西藏歷史脈搏的讀者提供途徑。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奈曼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奈曼旗、奈曼旗歷史文化、奈曼旗游牧文化至農墾文化、奈曼旗姓氏文化、奈曼旗宗教文化、奈曼旗教育、奈曼旗地名文化等。
本書共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包括:木蘭與木蘭傳說、大城潭與木蘭傳說、將軍廟與木蘭傳說、木蘭山與木蘭傳說、地方文化標識與木蘭傳說。
民國十七年(1928)濟南北洋印刷公司鉛印本。《歷城縣鄉(xiāng)土調查錄》記述了民國元年至十五年(1912~1926)年底間歷城縣有關社會、典章、文物諸方面的概況,所記述的時間范圍大抵與《續(xù)修歷城縣志》相銜接,故而可視為《續(xù)修歷城縣志》的續(xù)編。
〔元〕于欽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元地方志,四冊六卷。所敘以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所轄益都、般陽、濟南三路為主,并附述古代曾為齊邑的高唐、禹城、長清、聊城、東阿、臨邑等縣。內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跡、亭館、風土、人物等八門。作者齊人,又官齊地,見聞較確,敘述簡賅,為地方志中的善本。清代四庫館臣稱其“援據(jù)
成都怎樣從遠古走來,成為今天的成都?有哪些重要的人物、事件、文明成果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創(chuàng)造了哪些世界和中國的第一呢?這些普通民眾最想知道的市情知識,被濃縮到由成都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成都精覽》一書中;讀者一冊在手,可盡覽成都4500余年的人文精華。該書篇幅精短、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對成都的人文特征及形成淵源進行了
電白是地處“粵西咽喉”的千年古縣(區(qū)),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故里、全國著名的水果總產百強縣、水產品百強縣、中國沉香之鄉(xiāng)和廣東省“龍舟之鄉(xiāng)”“體育先進縣”。這里有隋譙國夫人冼氏墓;有海水能見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放雞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yè)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chuàng)性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
為了彌補對于抗戰(zhàn)期間重慶與大后方的歷史研究空白,更加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歷史原貌,由重慶學術界倡議,全國各地學者密切合作,同時還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出版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犊箲(zhàn)時期西南大后方城市發(fā)展變遷研究》為叢書中的一本,由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主持本項目的
《百年舊痕》中,作者以親聞、親歷追憶舊時風物,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城市規(guī)劃到社會交往,從文化娛樂到醫(yī)療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還原微觀歷史,回溯北京的百年變遷,并觀照社會生活變化背后的文化移異。這是一個多方位的北京,或許讀者可以從中找到那些已經逝去的文化遺痕,找到那個曾經躍動的、優(yōu)雅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