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研究論文和翻譯論文十篇左右,論文以中國古代史從漢魏至隋唐史研究為主體,延續(xù)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開創(chuàng)的研究風格和優(yōu)勢,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會等以及新出文書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個方面。
本刊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三世紀至九世紀研究所編輯,刊物以資料為名,實際內容以研究論文為主,由著名史學家唐長孺先生(1911-1994)創(chuàng)辦并擔任主編,以武漢大學中國史學者為主要作者群,近年來的稿件還吸納了武漢大學以外的國內外著名學者和中青年新生代研究者,刊物篇幅和內容有極大豐富。本刊每年出版一輯,本期論文以中國古代史
本書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導,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共時描寫與歷時比較相結合、比較研究與歸納匯證相結合等研究方法,借鑒當代訓詁學、詞匯學、語義學、音韻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成果,結合認知理論、語言哲學,從顏師古《漢書注》本身的語言材料出發(fā),參照先秦兩漢文獻材料,借鑒前輩學者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前秦滅前燕后,又相繼滅前涼、代,統一北方。淝水之戰(zhàn),前秦慘敗。慕容垂趁機借故脫離苻堅,留在關東,起兵復國,定都中山,史稱后燕。參合陂之戰(zhàn)后,慕容垂病死,拓跋魏大舉南下中原,慕容寶棄中山退守龍城。后燕在龍城經慕容寶、慕容盛,最后亡于慕容熙。本書分通史、典志、傳記、考異、圖表、大事編年六部分,力圖對后燕歷史做一較全面的介紹
名教本特指以正名定分為主的封建禮教。本書的論述依據和起點是名教概念的歷史流變,尤其是現代人在具體表述中賦予名教的新內涵:首先是指名實不符等名脫離、扭曲、侵吞實際的現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號中,喪失對于實在與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種崇名名詞拜物教的消極思維方式;對于抽象名詞的迷信又往往演變?yōu)閷τ趈ue對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史學作品。作者從多個角度,對三國史上出現的人物、事件、戰(zhàn)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許多獨特而深入的見解。本書在收錄《三國史話》和呂思勉先生有關三國歷史札記的同時,還增補其著作《秦漢史》的部分章節(jié),以便充分體現呂思勉先生嚴謹的治學風格。
這部作品為《知漢》系列的首部,講述秦朝覆亡、楚漢相爭、劉邦稱帝這段歷史時期的故事。全書通俗易懂、觀點新穎、敘事精彩。史學專業(yè)知識闡釋精準、感性,同時兼具文學性和故事性,對膾炙人口的經典段落描寫詳盡,更對一些容易誤解的話題,比如趙高究竟是不是宦官、鴻門宴的真相、呂氏之亂、漢武帝臨終托孤等史實進行了剖析,力求還原真相。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稇(zhàn)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zhàn)演習手冊。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目前的一個重要階段。當然,這個歷史階段,并不是靠《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所能說清楚的。在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經歷了從統一走向分裂,后又再次走向統一,社會經歷了大變革,民族進行了大融合。在持續(xù)的分裂戰(zhàn)爭中,人民更是迫切地渴望國家的統一與戰(zhàn)爭的結束。這段從統一走向分裂,又再次從分裂走向統一的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階段,我們的民族所以稱漢,我們2000年來的官方哲學為什么是儒學,源頭在漢朝。這本書以故事的形式,講解了大漢王朝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等,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是了解漢王朝、漢文化的一本必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