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
《膽巴碑》又稱《帝師膽巴碑》,為中國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碑書墨跡。碑稿為紙本,楷書,縱33。6厘米,橫400厘米,內(nèi)容為記述帝師膽巴生平事跡,是趙孟頫奉元仁宗命書寫的碑文,此卷書于延祐三年(1316),書法點畫顧盼有致,用筆遒美峻拔,為晚年碑書之筆。本書對每一個字用筆和結(jié)構(gòu)都作了詳細講解,并對各家書體的筆畫、偏旁部首、結(jié)
玄妙觀在古城蘇州,為著名道教寺廟,創(chuàng)建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年)。晉明帝司馬紹居然夢見三清道祖駕云到了蘇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稱老子后裔,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兩京及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廟。此后屢遭興廢。到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玄妙觀,玄、元相通,也稱元炒觀。此名取自老子《道德
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yīng)碑》。唐岑勛撰文,顏真卿楷書,徐浩隸書題額,史華鐫刻。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七尺九寸(260。3厘米),寬四尺二寸(140厘米)。34行,行66字。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該碑為顏真卿在44歲(一說43歲)時書寫的。是已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nèi)供奉三教談?wù)撘{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quán)書并篆額,邵建和、邵建初鐫刻。立于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瑫28行,行54字。藏西安碑林!缎厮窞榱珯(quán)64歲所書,書體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有以方取
本書集印1800方,其中玉印160余方,銅印1600余方,均為先秦和漢代的官、私印,其印量大、質(zhì)佳且分類精細。每印皆附簡單的考釋并標(biāo)示紐式和印材。此印譜為現(xiàn)存最早的依原印鐫刻的銅玉印譜,保存了古印的面貌,開創(chuàng)了依秦漢原印刻印成譜的先河。
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史稱深得二王奧秘,他的傳世名著《書譜》既是一篇書論,又是“草書藝術(shù)的經(jīng)典范本”。但由于《書譜》是孫過庭用草書寫成的,字跡難辨,識讀困難,初學(xué)者無不望而生畏。擅長歐體創(chuàng)作的著名書家丁永康,專門用正楷逐字逐句地書寫了《書譜》全部釋文,從而
本書分為三部分,古體詩、楹聯(lián)、現(xiàn)代詩,主要內(nèi)容包括:元日抒懷、篆刻小吟、讀昊昌碩印譜、觀張宗祥遺作品、懷社長張宗祥先生、亦蘭亭雜詠(一)、亦蘭亭雜詠(二)、亦蘭亭雜詠(三)等。
本書分為書法和中國畫兩部分,收錄了歐陽中石、邵華澤、張道興、任法融、任玉嶺、鐘明善、王祥之等多名書法家和繪畫家。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東漢中平二年(185)立,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zhì)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shù)字?jǐn)?shù)均不等。明萬歷初年,在陜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后的拓本。195